賀永紅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必須回歸于生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數學”是小學教師搞好數學教學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5-00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5.059
數學的作用是幫助人們解決生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數學問題的來源往往都是生活,經過人們的歸納將其轉變成為數學知識,從而解決更多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去買東西的時候,我們會用到加減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一、確立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意識
數學源于生活,又必須回歸于生活。因為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有活力和靈性,任何遠離生活的數學內容都是空洞、枯燥無味的,也是導致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的主要原因,它將本該生動活潑的數學學習活動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機。正因為這樣,數學的教與學應該注重現實生活體驗,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變為“生活中學數學”,從而使數學富有生活氣息。曾經有這樣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對中外學生做了這樣一個測試,問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會重合幾次?”那些外國學生聽到問題后,馬上拿下自己的手表,開始撥表針;而中國學生呢,聽到問題后急急忙忙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由此可見,很多中國學生對數學知識不能靈活運用,只會刻板地將數學知識從書本上搬到腦子中,很少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應用數學知識,無形中把數學和生活脫節。 受此啟發,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的意識。
二、感悟生活,架構數學與生活的橋梁
數學,在生活中時常能顯現它的影子,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活中,不但要用到數學,而且也能學到數學知識。學生對身邊的數學往往有濃厚的興趣,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可以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而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在此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情感體驗,又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切實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數學的作用,真正培養學生將數學應用于實際的意識自覺性,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使數學的應用價值得到最大化。在二年級的學生學過長度單位后,可以布置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電器的長和寬等作業,通過此類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又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年級學生課后進行“尋找家中的周長”,五年級學生進行“我的設計”等活動,既可以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同時又使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得以提升。這樣學生一方面可以把書本上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真正體會到數學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還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進而使知識在實踐中得到升華。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學習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關,真正愿學、樂學數學。
三、走進生活,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是數學。必須重視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知識運用和解決方面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目標所在。在數學教學中依據教材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既有利于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一課時,從課堂教學入手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將數學學習和生活聯系到一起,實現數學的生活化。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導入設計中,可這樣設計:同學們知道在我們身體上有許多有趣的比例嗎?把自己的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腳底長與身高長的比大約是1:7……這些比較有趣的內容作用也很大,比如我們去商店買襪子的時候,僅僅需要用自己的拳頭比劃一下,便可以知道這個襪子是不是適合自己。這些都是用人的身體的比組成的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又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了圓的知識后,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車輪的形狀為什么是圓的,其他形狀行不行?既極大地豐富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到數學的真諦,進而激發學生從小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
四、回歸實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生活即教育”,說明生活就是教育的源泉,它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近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主動性,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不斷創新、大膽進取的精神,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通過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樂趣所在。比如一年級學生很多在上學前便學會了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若讓其在生活中應用便會比較困難。若是無法將知識和生活結合在一起,知識也就沒有意義。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生活實踐能力的培養。再如在學習完分類之后,可以讓學生去超市或者書店看物品的歸類,然后讓學生從家里帶來自己的物品然后分類,這樣不但可以將數學和生活結合在一起,還能夠鍛煉自己的學生。再如學完“按比例分配” 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算一算自己住宅樓上每戶應付的水費或電費是多少;學了“利息”的知識后,引導學生算算自己存儲在銀行的錢到期后可以拿多少利息。還有,學過了100以內加減法之后,創設了“買汽車”的教學情境:微型汽車大削價,小林花去100元買了幾輛汽車,他買了幾輛汽車,是哪幾輛?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嘗試用式子有序地依次表示為:
(1)把100元分解為兩個數的和;(2)把100元分解為3個數的和;(3)把100元分解為4個數的和;(4)把100元分解為5個數的和。
通過這樣一個實際測算過程,既提高了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測算能力,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從而真正實現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
參考文獻:
[1] 潘順花.讓小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學習數學[J]. 心事·教育策劃與管理,2013(10).
[2] 崔颯.小學數學生活化芻議[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