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麟
[摘要]“心流”體驗描述了個體通過特定活動獲得積極正面的心理感受,并在活動過程中呈現出更加專注的狀態和實現更加高效的表現,這對于解決目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注意力渙散、學習動機弱化等問題,提升英語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有重要意義?!靶牧鳌崩碚撝兴偨Y的“心流”狀態的基本要素為我們設計符合“心流”體驗一般規律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指導,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這些教學活動能夠比較有效的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進入更加專注而積極的“心流”或“類心流”狀態。
[關鍵詞]“心流”體驗;高職學生;英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7)02-016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7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類型,高職高專院校招生人數和影響力不斷擴大,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了眾多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但不可否認的是,與本科類院校相比,高職生入學時的文化水平整體上較低,學習能力和動力不足。在高職院校相對比較重視學生專業能力發展的背景下,學生在英語等公共課的學習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更加嚴重和明顯,主要表現為注意力極易渙散,英語學習興趣低下甚至反感、抵觸。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水平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情況,任課教師更傾向于使用傳統的以講授、問答等方法為主的“教師中心”的教學方式,這些都極大影響了高職英語教學的有效性。針對上述這些問題,近年來興起的“心流”理論研究也許能夠為我們開辟一個新的思路,而近年來不斷發展的信息化教學技術也使得我們進行圍繞“心流”體驗的教學活動成為可能。
二、研究現狀
“心流”理論關注人們在活動過程中學習和成長時其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積極正面的體驗,描繪了個體完全投入任務時的忘我狀態并探索人們如何能夠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到這種狀態,因而對人的潛力發掘與發揮,內在動機變化以及生活質量與幸福感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性意義。Csikszentmihalyi(1996)發現那些感受到“心流”體驗的人雖然從事的活動不一,但是他們在活動過程中都表現出某些共同的特點,并將其歸納為心流的9個要素:(1)活動一意識融合(2)注意力高度集中(3)自我意識暫時性消失(4)高度控制感(5)活動的精確反饋(6)發自內心參與活動(7)技能與挑戰的平衡(8)明確的活動目標(9)時間感扭曲。
自Csikszentmihalyi提出該概念以來,“心流”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們的關注,已在世界各地被廣泛研究與應用,眾多的相關研究紛紛證明其有效性并拓展了“心流”研究的領域。國外有文章提出心流理論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會幫助學生發現他們的天賦、提升他們的技能,并且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還有研究人員在針對社區大眾藝術教育的心流理論研究中,提出心流的應用可以提高社區大眾學習藝術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目前,國內在該領域的研究還主要局限于網絡消費和產品營銷、游戲軟件開發,以及體育運動方面的研究探討,。雖然個別英語教師已經開始關注“心流”體驗對于英語教學的積極作用,但研究僅僅停留在理論分析的層面,尚未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策略運用于教學實踐。
三、研究意義
從“心流”理論的論述及相關實證研究中可以推斷,如果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中可以體驗到“心流”或是“類心流”的狀態,就意味著他們在這一時段的學習過程中保持了極高的參與性和專注性,并且能夠從目標的實現和即時反饋中體驗到成就感和愉悅感。通過研究學生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的心流體驗并找出影響心流體驗的主要因素,教師有可能引導學生更容易,更頻繁和持久的在“心流”狀態中學習,這將極大提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和專注力,有效調整學生學習過程的心理狀態,使學生因為希望參與活動而學習,從而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
其次,當前教學研究的重心早已由原先一貫的知識傳授轉向對于學生參與的關注,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應本著“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精神,更多的通過訓練促進學生實際語言技能的培養和提高。“心流”理論教學策略正是基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和學習體驗,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有助于促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由主導者到引導者的身份轉變。
此外,眾多學者在談到中國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特別是口語能力提高時都不可避免的強調了學生的心理障礙,這一點在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的高職學生身上體現得更加明顯。以“心流”體驗為核心的教學策略基于學生技能與所面對挑戰的平衡,學生對于學習任務的完全掌控和全身心投入,旨在幫助學生關注任務本身,進入“意識與行動合一的狀態,”從而更好的緩解或消除其心理上的膽怯、不自信,抵觸或排斥。
四、“心流”體驗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應用
為了能夠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能夠較容易和持久的體驗到“心流”狀態,我們以Csikszentmihalyi“心流”狀態的基本理論和要素為基礎設計我們的教學活動。
首先,“心流”體驗關注的是個體在特定活動參與過程中的狀態,因此我們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實訓為中心,以教師的講授和指導為輔助手段??紤]到高職英語課堂往往人數較多,各方面特質差別也較大,而“心流”理論的教學策略是基于學生個體參與的研究,難以在傳統教室中實施,研究場所選擇在配備有信息化教學系統的語言實訓室,每位學生都有一臺電腦可以參與到在線語言訓練,。
根據Csikszentmihalyi的理論,活動的參與者愈了解活動相關知識,越能夠熟練地掌握相關技能,就越有可能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心流”體驗。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學生開始參與到信息平臺上的專題教學活動之前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并督促學生掌握這一專題的基本知識。值得注意的是,在與學生的訪談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這一階段的時間不宜過長,教師要確保學生在新知識尚未遺忘前進人信息平臺的詞匯或聽、說專題訓練,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階段的學習內容與訓練內容應該具有高度相關性,但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內容。
學生以實名制注冊并登陸信息化教學平臺,教師在后臺監控每個學生的訓練和測試,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選擇并逐一完成相關專題中各類難度逐漸增大的訓練任務并可以即時查看自己的得分,在達到一定分值后可以進入下一個難度水平的測試。為了督促學生的學習進度,教師每隔一段時間報告一次班級學生完成任務的平均水平。在整個練習過程中,為了增強學生對于活動的掌控感,減輕焦慮情緒,學生可以通過手機查詢,同學討論甚至直接請教老師等多種方式尋求最佳答案。教師在整個教室進行巡視,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技術上和知識上的幫助指導,了解哪些練習對于學生的難度較大,以便于統一講解。同時,教師應仔細觀察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精神狀態并記錄,特別是要關注練習完成較好和較差的學生的表現,在訓練結束后進行個體的訪談,了解他們在訓練過程中的狀態和感受,不斷地吸取經驗教訓,調整教學方式。
五、結語
通過問卷調查和學生座談等方式,我們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方式是贊同和認可的。細致而明確的目標,更加精確快速的成績反饋使得他們能夠在大部分時間里比較容易的將注意力集中在語言訓練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不同難度的題目,而訓練內容是教師剛剛講授過的知識,因而他們更容易在訓練中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就能在語言訓練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寬松的訓練環境也賦予學生更大的控制力,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顯著提高。不過由于研究的樣本相對較小,研究的數據可能還不夠嚴謹,有必要在更大范圍和更大樣本的環境中進行進一步的測試。除此之外,本研究也為下一階段“心流”狀態與學生學習動機變化,學習效果等與教學實踐關系更加緊密的相關性研究奠定了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