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琪
摘要:小學數學是學校教育教學在小學階段的一門及受重視的課程,因而計算能力是學習數學必不可少的學習技能。計算沒有涉及太多的性質和概念等,只要學生加強鞏固和理解,就可以形成良好的計算能力。教師要做好充分的引導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但由于學生計算時的出錯心理,會對計算問題產失去興趣,厭煩情緒時有發生,隨之耐心和信心程度減弱,計算更容易出錯。引導和開發良好的思維和認證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有效措施;口算基礎;計算習慣
一、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針對不同年級階段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計算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展順序。比如一年級的學生大多數掌握了20以內的加減法、進位和退位等,也有的學生能進行100以內簡單的加減法。但有的學生在進行計算時依然要依靠實物計算,但也有的學生能部分或完全的進行抽象數的加減計算。而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乘法后,對計算的應用就更靈活一些,做乘法應用題時,就能用連加法計算。
二、打好口算基礎
在小學階段想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就要重視口算,堅持口算的鍛煉。口算是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廣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設計各種多樣樣式的口算訓練活動。如:(1)口算搶答,在每節課上課前幾分鐘進行,隨機出題,以搶答的方式來進行口算訓練;(2)口算限時訓練,讓學生在口算練習題練習冊上練習,如五分鐘內二十五個口算題,在口算訓練速度的同時,穩重細心,保證正確率,并讓算得又對又快的學生講一講自已的小方法;(3)口算卡片,通過看卡片,直接寫出得數,整理一些典型的容易出錯的題整理在卡片進行訓練,學生依次寫出得數,最后組織學生進行修改。讓學生的直觀思維得到開發,促進學生數感的形成,進而提高計算能力。
三、激起學生對于計算的主動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激起學生對于計算學習積極性和潛能。單調的計算會使學生產生枯燥無聊的心理和厭倦的負面情緒。組織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和練習形式,讓學生在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進步。利用小游戲、故事等形式調動學生的興趣,提起學生的積極性,把原本相對單一枯燥的計算換一種方式相對來說學生更容易接受,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用有趣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得興味盎然,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戲法。例如:對于計算題,可以采用“開火車”的數學游戲,以計算題作為火車軌道,每做對一道題火車可向前進一步,做錯一道則后退一步,以這種形式來進行有趣的計算訓練,看誰把火車開得更遠。這一游戲可根據學習內容的變化隨時調整,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可隨時改變形式,增加難度等。可以把集體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在競爭中學習,可以小組間競爭學習,相互促進等多種形式靈活轉變。
故事法。引用典型的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帶動學生的思考方向,讓他們投入到其中,進行訓練。或者設置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小故事激發學生學習好奇心。通過生動典型的事例能激發學生的意志,讓他們知道堅持學習,逐漸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不放棄,就能攻克難題。同時不能對學生的錯題置之不理,要分析其形成錯誤的根本原因。例如,在講授過程中,將學生經常出現錯誤的問題的問題就要引起重視,可進行故事情景設計,起到給學生排除易錯題的作用。可以讓學生來發現找出錯誤,再結合自己所犯的錯誤,學生可通過別人的錯誤來發現自己的錯誤,當同類問題出現時能計時理清思路,避免犯錯。
保證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不斷創新和探索,把學生的變被動學習心態調整為積極想要學習的主動學習態度。
四、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大多數學生計算出錯是因為粗心馬虎出錯。所以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捷徑。作為老師要讓學生在學習訓練中,看清數字,想清算法,要形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書寫習慣和驗算習慣等計算習慣,才能讓計算能力有所提高。
審題習慣。審題的正確與否大多決定著運算的正確與否。第一步就是審題是計算中最關鍵的部分。例如,計算14-2+8時,受到“湊整”這一信息的干擾,很多同學就會算成14-2+8=14。學生在計算時沒有細心思考,在受到定式思維的干擾后,就形成了錯誤的計算思維。因此,認真審題是關鍵。
書寫習慣。清晰準確的書寫習慣可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失誤,不要把會做的題寫錯。很多學生書出現錯誤是因為書寫不規范、不清晰。例如:5和2、6和0、3和8;因此,嚴格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格式規范,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字體清晰端正。
驗算的習慣。養成回頭檢查的習慣,在完成計算后,暫時的忘記之前的計算方法,重新審題檢查,能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并改正。
計算是持之以恒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需要每個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合理的方法,因材施教,不斷思考,不斷探索,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參考文獻
[1] 石艷珍.淺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2015.05.
[2] 梅芳.關于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研究,2007.
[3] 張鴻龑.淺議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2014.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