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線索,深入探究并論述了滲透式德育教育,并據此發表了一些粗淺的個人見解。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滲透
收復疆土、開府設縣、成就了一代盛世的康熙帝曾有一句名言:“國家用人,當以德為本,才藝為末。”這一觀念在現代人看來難免落后,但其中的精華“以德為本”卻被一代代的傳揚下來,經久不衰,新課程標準下,德育教育更是被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筆者對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供大家交流探討。
一、 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集體觀念
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高爾基曾說過:“個人如果單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體的關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團結民眾的偉大思想的范圍之外,就會變成怠惰的、保守的、與生活發展相敵對的人?!庇纱丝梢?,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脫離集體而獨立生存,而人們同時存在于多個集體當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以初中生為例,其與家人組成了家庭這一集體,同時又與朝夕相處的同學們組成了班集體,從學生的生活軌跡來看,家庭與班級是與其接觸最多、聯系最密切的兩個集體,其生活在集體當中,理應具有一定的集體意識,因此,幫助學生樹立集體觀念是教師必然要進行的德育教育工作,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共產主義理念的奠基人馬克思有這樣一句名言:“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這句名言充分說明了集體在個人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而“在集體中成長”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正是對這一段名言的體現,筆者在教授“在集體中成長”這一單元時對學生實施了關于“集體觀念”的德育滲透,例如,筆者在對“集體生活邀請我”這一課時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了集體榮譽感,并培養了其團結友愛、合作共贏的思想品質。再例如,筆者通過對“集體生活成就我”這一課時的教學,幫助學生樹立了集體責任感,并培養了其尊重他人、包容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良好道德素質。
在結束了對“集體生活邀請我”這一單元的教學之后,筆者發現班級的氛圍悄悄地發生了改變:以前墻角那個沒人愿意去倒的垃圾筐,現在總是干干凈凈;教室后門擺放清掃工具的角落也不再亂七八糟,物品的擺放得井然有序;有了集體活動,同學們都踴躍參加,為集體爭光;以前總是擾亂課堂秩序、打斷教師授課思路的同學開始認真聽講了……這些變化讓筆者感到無比欣慰,這就是學生們在“在集體中成長”這一課的考卷上寫下的最好的答卷??!
二、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進行愛國教育
俄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說過:“我無論做什么,始終在想著,只要我的精力允許我的話,我就要首先為我的祖國服務?!苯逃裏o國界,相信這句體現巴甫洛夫博大愛國精神的名言警句極大地激發了我們的愛國情懷。愛國教育是一個不朽的教育話題,幾乎在每一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都有所體現,在“道德與法治”這一主打德育的課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筆者在對“國家利益至上”這一課時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更要理智愛國,不要在公開場合說一些過激的愛國言論,更不要以“愛國”的名義做一些損害同胞利益的事情,例如,“釣魚島事件”出現之后,國人紛紛開始了對日貨的抵制,大街上掛滿了五星紅旗,人們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與維護祖國利益的立場,這種做法值得肯定,但有一些失去理智的國人對停放在大街上的日本車輛進行了毀壞,最終卻損害了同胞的利益,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這種愛國觀念與行為卻是極其不理智的,也是不正確的。韓國“薩德”事件發生之后,國人當中并沒有出現砸毀韓國車輛的現象,國人維護國家榮譽與利益的方式表現為自發抵制韓國商品、抵制韓國明星、不去韓國旅游等等,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對“樂天商城”的抵制,這些理智的愛國行為不僅體現了國人法治觀念的進步,也體現了其愛國精神的發展。教師在教授“國家利益至上”這一課時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的滲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精神,更幫助其樹立了正確的、理智的愛國觀念。
美國小說家斯馬爾茲說過一句名言:“國家之前進在于人人勤奮、奮發、向上,正如國家之衰落由于人人懶惰、自私、墮落。”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愛國觀念與主人翁意識進行培養的重要性。例如,在對“建設美好祖國”這一課時進行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樹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意識,培養了其在國家建設當中的責任感,并讓學生明白了自己當前最切合實際的愛國行動就是努力學習,為以后投入社會主義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德乃立身之本,社會主義建設對人才的首要要求便是高尚的道德素質與思想修養,其次才是對其能力的測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的德育滲透,更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謹以此文共勉!
參考文獻:
[1]唐書明.民族危機中的文化教育塑造民族精神[J].教育文化論壇,2016(5).
[2]劉嵐.給政治老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09.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團結出版社,2015,12.
作者簡介:
賴暉,浙江省麗水市,麗水外國語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