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毓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體驗式教學,能夠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使學生對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 體驗教學 有效開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174-02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嚴重忽視,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的講解,不利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數學課程標準》反復用“經歷、體驗、探索”等過程性目標動詞刻畫學生的數學活動水平,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經歷探索體驗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探究活動中,充分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感受成功的愉悅。體驗知識的形成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經要讓學生認識到,而且要讓學生感受到、體驗到。
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開展體驗教學,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創設豐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教學內容的創設不同的情境,如生活情境、語言情境、懸念情境、信息情境等,以誘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圓錐體積”時,先創建一個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即讓學生用卷筆刀削手中的鉛筆,告訴學生削好的這一段是圓錐體,這樣學生很容易指導圓錐是圓柱的一部分,然后讓學生在討論中形成探究問題:圓錐體的體積如何求呢?學生猜測并分組實驗。這樣的設計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想探個究竟的強烈欲望,使學生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效激發。
二、優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知識探究中體驗教學。
教學過程不是單純把現成的書本知識或理論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要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關鍵是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進行自主探索,并有意識的去感受和體驗探索問題的整個過程,體驗探究過程中策略的形成新舊知識的沖突和協調,體驗受挫的焦慮與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和科學探究知識的方法。
三、創設交流平臺,讓學生在互動中體驗教學。
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思考、交流、探索的機會和平臺,要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新知探究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讓學生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主人。如學習“分數化成小數”,先讓學生觀察1/4、1/5、3/4、9/25、7/30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然后讓學生猜想,上述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與什么有關?學生可能會回答“可能與分子有關,因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數”;也可能會有學生反駁:“1/3、1/7的分子同樣是1,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又有學生說:“如果用4或5作為分母,分子無論是什么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我想可能與分母有關,我認為應該看分母”。從分數的意義想,3/4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有這樣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數;而3/7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這樣的3份,卻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教師問:“這樣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母有啥特征?”學生討論后作答:“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數的分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或5的倍數,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因為30還有因數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互動中體驗數學。
四、在實踐與反思中體驗教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的開放是在手指上的。”足可見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多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體驗學習的一種方式。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觀察圓柱體的模型,先看整體,再分析圓柱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拿一張長方形的硬紙卷成筒,即為圓柱的側面,再把側面展開。這樣反復兩次,讓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思考:展開圖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什么?寬呢?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它的長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是圓柱的高。在學生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推理出: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圓的周長×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精心設計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中親身感受和體驗教學,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