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中菊
摘 要:新課改以來,對于課堂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學知識的講解,還要注重教學方法的使用,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學的有效性。接下來,結合傳統的教學環境下高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新課標下提升高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數學;有效性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同時,這也是高中階段數學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教學目標之一。由此可見,新課程標準下,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被打破,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再只是教授知識,教師的身份也不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學生全方面能力的發展以及提升。著名數學教育家鄭毓信說:“相對于具體的數學知識內容而言,思維訓練顯然是更為重要的。”由此可見,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教授基本的教學內容以外,還應該積極尋找以及發現能夠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方法和策略。
一、故事情境教學法
數學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故事法實現抽象到具體的轉化。教師可以直接利用書中已有的一些故事創設情境,也可以尋找生活中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創設情境,實現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等比數列前n項和時,教師便可以引用印度國王的故事:在古印度,有一位國王很喜歡下象棋,為了感謝發明了象棋的人,國王承諾愿意答應象棋發明者的任何要求,于是象棋發明者提出他要整個棋盤的米粒,其中,第一個方格放一粒米,第二個方格放兩粒,第三個格放三粒,以此類推,直至第64格。國王讓屬下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后,國王大吃一驚。教師提問:為什么呢?整個象棋盤一共能放多少粒米?采用這種故事法引入課題,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接下來的教學互動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寫出米粒總數。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會動手算起來,他們想到用計算器依次算出各項值,然后再求和。這時作為老師,要對他們的這種思路給予肯定,此后再引導學生發現更簡單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師舍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做所謂的“無用功”,急急忙忙地拋出“錯位相減法”,這樣做有悖學生的認知規律:求和只想到相加,這是符合邏輯順理成章的事,教師為什么不相加而馬上相減呢?在這個教學關鍵處學生比較難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舍得花時間營造知識形成過程的氛圍,突破學生學習的障礙。同時,形成繁難的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迫使學生急于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生活化教學法
除了上述的故事法以外,還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法,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結合。在高中數學中,集合的初步知識與其他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是學習、掌握和使用數學語言的基礎,常與映射、函數、方程、不等式等知識相聯系,以集合為工具的集合語言和集合思維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面。再者,集合是學生踏入高中階段學習高中數學的第一堂課,它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對高中階段數學學習的認識和高中數學思維的養成,如果教學中過于草率,學生很容易對數學失去興趣,所以教師要正確地傳授知識,還要把握好教學的難度。如果傳授得太過簡單,那么學生容易大意,為今后的學習埋下了隱患;如果講得太深,那么學生會有畏難心理,也會對今后的學習造成影響。例如,在學習集合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家庭成員全部列出來,然后采用集合的形式進行分組。比如“爸爸、媽媽、叔叔、阿姨、舅舅、舅媽、姑姑、姑父”等同輩們可以是一個集合;“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可以是一個集合;“爸爸、爺爺、姥爺、叔叔、舅舅、哥哥”等性別相同的也可以屬于一個集合,這樣一來,便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最重要的是,采用這樣一種方式,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應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采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新課改背景下,為了實現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的提升,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故事情境教學法、生活化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實現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繼而為我國高中數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作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宏漢.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7(1):59-60.
[2]李家晶.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6(25):32-33.
[3]祁永旺.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究[J]. 赤子(上中旬),2015(24):2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