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琴
摘要:音樂圖譜作為一種藝術符號,它恰當地運用學生視覺參與,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是目前音樂教學中一種較為流行的教學輔助手段。如何有效地使用圖譜,筆者通過圖譜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系列問題,分析歸類、總結反思,就圖譜使用前期預設與思考、使用過程的注意點以及運用過后的反思與改進提出具體的實施建議,幫助老師們適當地使用圖譜,以此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及藝術創造力的發展。
關鍵詞:圖譜 音樂教學 運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1-0118-02
所謂“圖譜”,也稱音樂結構圖,它將抽象的音樂用形象化,以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圖畫、符號的方式表現出來,以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音樂的性質、旋律、節奏、曲式結構等特征,強化音樂審美感受,提高音樂記憶效果。
一、目前圖譜運用情況及存在問題
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以感性認識為基礎的,圖譜形象鮮明清晰,能讓孩子一看就明白音樂所要呈現的內容是什么。但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我們發現了老師目的盲從、限制思維、缺乏互動等諸多問題。第一,形式的盲從。在歌曲教學、欣賞教學等課堂實踐中,很多樂曲特點不鮮明,不宜運用圖譜教學,如果教師對使用目的未做全面的考量,為形式而形式,那這些不妥的符號或圖譜對學生體驗音樂是一種誤導。第二,音樂本位的缺失。優質的音樂圖譜能抓住音樂的重要元素,利用圖、形、色等呈現方式表征化解音樂的抽象要素(節奏、曲式、旋律等),化解音樂的抽象性。如若缺少了對音樂本位的關注,忽略了“音樂元素”而過多凸顯圖的外在呈現,那是無效的。第三,學生思維的限制。音樂欣賞與表現沒有唯一的標準,學生在欣賞與表現的過程也是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音樂圖譜不能替代學生對音樂的全部理解,我們不能以過分寫實的圖像限制學生的音樂思維。第四,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利用圖譜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老師的教,逐漸過渡到老師的不教。如果整個教學活動中,每次圖譜的設計都是老師來完成,那么意義也就不大了。
二、圖譜有效運用建議
圖譜的有效運用為學生進入音樂學習的符號階段打下基礎,讓學習產生更多的學習。它的有形有色,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相比于教師的講解、分析,更容易使孩子獲得學習的愉悅感及興趣。
(一)使用前的把脈
如何讓圖譜的使用達到目標的最優化,老師在使用前應該做一個全面的考量。
我們必須思考以下幾個問題:“為何而用”“在哪里用”“怎么用”。
圖譜只是教學的一個輔助手段,如果不能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那它將是一種費力無效的形式,我們應該及時舍棄。老師多些使用前期的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圖譜使用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二)設計中的思考
在清楚“為何而用”的前提下,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用”的問題。圖譜的呈現應更多凸顯與音樂作品中音樂元素的關聯性,所以必須從音樂出發。下面筆者結合實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全局觀
任何一樣設計,我們當從整體出發,對作品成竹于胸,圖譜也不例外。圖譜的設計必須僅僅圍繞音樂性而展開,對于創作者、創作背景、曲式結構、旋律特色、風格特征、音樂主題等相關內容有清晰地了解與掌握。在音樂的反復聆聽中,抓住作品的主要結構、主要旋律,典型材料,分清主次,這種全局觀的把控,能讓老師設計的圖譜更彰顯針對性與有效性。當然這樣的全局觀是建立在教師對于音樂作品相關書籍與影像資料的廣泛閱讀與聆聽之上,教師自身的體驗與真實感受是創作的來源,唯有不厭其煩的深入剖析,才能有效完整地構建圖譜,避免設計時的零散與片面。
2.緊扣要素
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有它自身的獨特性,有的旋律跌宕起伏,有的節奏疏密相見,有的色彩暗淡,有的恢宏大氣,正是這些音樂要素塑造了歌曲的藝術形象,它們是圖形譜運用的落腳點。在設計圖譜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要素,加以概括。以三年級上冊《幽默曲》一課為例。
a樂段,bG 大調,4+4 方整性結構,由 a、a兩個相似樂句構成,旋律中巧妙的加進了三十二分音符和三十二分休止符,其實際效果更像是裝飾性的音符。在德沃夏克老年時回憶說,他這一樂段的音樂創作靈感來源于從美國回捷克火車上,聽到的車輪“咔嚓咔嚓”的聲響,有一種近鄉情更怯感覺。
譜例1:
在這一段的圖譜設計中,筆者首先思考的音樂帶給人的第一感受是什么?節奏短促、跳躍性,每到句尾有一個長音。故在圖譜設計中是根據音樂元素節奏、旋律的上下行變化來設計。
通過圖譜與音樂的結合,希望學生能感受到這段音樂中的“斷”與“連”,然后看著圖譜,學生能自主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參與到音樂的欣賞過程中。
3.簡潔明了
圖譜的呈現形式很多,可以是簡單的符號,不同的線段、線條組合,也可以是實物圖形等。適切的圖譜總是簡潔明了,讓人印象深刻。這就需要教師結合作品的主要元素,同時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貼近這個年齡段學生興趣的圖譜,讓它在本節課中充分發揮作用。
例如:《打字機之歌》這首樂曲的A段圖譜,不僅能讓學生知道樂段有幾個樂句構成,包括樂曲節奏的疏密,特色的音響加入,以及樂句的長短都做了清晰地提示,孩子跟著圖譜,隨著音樂還能模擬再現打字機工作的有趣情景。
(三)教學時的注意
當然有了“巧”的設計,還需要教師“妙”的運用。如何將圖譜合理運用到日常教學中去,體現其音樂價值,這是圖譜有效運用的終極目標。
1.需學生參與進來
在音樂的欣賞感悟過程當中,學生用自己認為所能表達感受的方式,用圖譜來記錄,這是老師所不能代替的東西,因為我們有時候對學生的創造潛能,可能在看法上有所偏離。比如說,我們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學生們原本的創作,有時候我們看不懂,但是學生無法用語言表達內心,這時圖譜起到一個非常好的溝通與互動作用。所以在圖譜的使用過程中,我們應該鼓勵孩子更多地參與進來。
2.需關注個性差異
音樂教育的方式,最利于學生情感的抒發和個性的張揚。課堂上有的孩子擅長音樂表現,有的樂于音樂評論,有的喜歡靜靜聆聽,這就迫使我們老師更多去關注孩子對圖譜使用后的不同反應。如果圖譜的運用能讓更多的孩子參與音樂體驗,同時激發他們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那才是有效地運用。
3.需適當留白撤退
圖譜設計也應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講究留白,留點“空白”,給學生留一點思維、感覺的自由,真正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趣。同時,我們每一位教師需深知:圖譜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對于學生早期音樂學習有一定的幫助,當學生具備了對音樂的感知與審美能力,并達到一定的認知高度時,我們需要及時的撤離圖譜,這更有利于學生對音樂經驗的積累與提升。
(四)運用后的反思
1.有效性的反思
使用有效性的評估,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來觀察。例如,在演唱的環節中,大部分同學能夠較流暢、清晰地記憶歌詞內容、曲調與節奏把握較好;演奏活動中,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揮下與同伴配合較完整、準確地完成器樂合奏;欣賞活動中,學生能感知音樂作品的故事情節發展及旋律走向;韻律活動中,學生的體態姿勢較標準且與音樂相合拍。整節課的教學,孩子參與度高,學習有興趣,那圖譜就是真正發揮了實效。同時我們還需注意個別學生的突出行為表現,并在活動結束后,及時地記錄并反思。
2.自身素養的反思
教師應多向自己提質疑,自評本次音樂圖譜的設計是否與音樂作品的要素緊密聯系、教學重難點是否得到了突出體現以及自身對于音樂圖譜在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是否掌握了哪些技巧、積累了哪些經驗等,并在此基礎上及時修改音樂圖譜,記錄教學隨筆。此外,學校也應積極組織一線教師開展音樂圖譜運用的集體教研、運用后反思交流以及音樂圖譜運用的理論知識學習,為教師運用、探索音樂圖譜提供廣闊的平臺。
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形象化的圖譜與音樂密切結合,讓音樂變得有形有色,讓音樂有了更多“言說”的機會,它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理解音樂。合理實施圖譜教學,可以以圖激趣、以趣促學、以學激情、以情審美,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美]戴維·珀金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M].楊彥捷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汪正玉.自由音樂課堂的框架構想與實踐追求[J].中國音樂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