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結紅
摘 要: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和必然基礎,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主要介紹了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該如何提高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有效性,主要從學生角度、教師角度以及師生角度出發(fā),進行簡單探析。
關鍵詞:小學體育;師生互動;教學質量
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得到質的飛躍,逐漸完成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小學體育教學也不例外。現(xiàn)階段,對于小學體育教育而言,新課程標準的貫徹落實是一把“雙刃劍”(機遇與挑戰(zhàn))。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目前小學體育教學的確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為了有效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效率及質量,就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來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鑒于此,本文就以“小學體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為主題進行探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一、學生角度——注重學生興趣,加強師生互動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國小學生中有一部分非常熱衷體育運動,而有一部分則對體育運動提不起興趣。一般情況下,小學體育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均能夠發(fā)現(xiàn)此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明確此問題,并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進而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豐富自身的教學方式,摒棄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式,靈活采取“游戲教學法”。比如:在教學學生有關跑步姿勢的時候,教師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組織一個名為“誰跑得更準確”的游戲活動。學生根據(jù)教師給出的口令進行跑步,指令包含有“競走”“快跑”以及“慢跑”等等,隨后教師觀察學生的跑步姿勢以及轉換速度來選出“奔跑俠”,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興趣,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活動,并且在此過程中,能夠提高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有效性。
二、教師角度——教師做好示范,加強師生互動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實際進行體育教學時,會針對教學內容對動作進行示范,這也是師生互動形式中的一種。鑒于此,從教師角度出發(fā),小學體育教師應該做好動作示范,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及效率。與此同時,教師應該豐富動作示范的形式,以此來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比如:教師在進行跳高的動作示范時,僅僅只示范一遍,部分學生不能夠及時抓住動作要領,而教師又不能兼顧全體。鑒于此,教師可以在學生之間選擇掌握了跳高動作要領的幾個學生作為小組長,教師再次給小組長細化動作要領,保障小組長能夠深入掌握。隨后,再由小組長去教授事先已分組的其他組員。最后,教師再根據(jù)組來一組一組檢驗,并進行針對性的動作指導,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以及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三、師生角度——良好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互動
要想加強小學體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構建良好師生關系至關重要、勢在必行。假如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非常苛刻嚴厲,學生十分畏懼、害怕教師,那么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則會非常少。鑒于此,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構建一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一定要有一個和善的教學態(tài)度,不能“語言暴力”。比如:教師在進行“立定跳遠”動作要領教學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學習能力、接受能力不夠好,學了很久也不能夠掌握。此時,教師一定不要說一些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話語,如:“別人都學會了,為什么你就是不會,這個動作很難嗎?”教師說這些話不僅不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動作要領,反而會讓學生自卑,厭倦體育運動。教師可以激勵學生,面帶微笑地對學生說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如:“通過努力,你已經進步不少了,再加一把勁,你就能夠完全學會了,加油。”教師這樣與學生進行互動,可以提高學生自信心,教學效率也會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改進自身的教學行為。據(jù)悉,我國部分小學體育教師在教授體育動作要領之后,絲毫不關注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讓學生自主練習,而教師則做起了“甩手掌柜”。顯而易見,教師這樣做會導致小學體育教學效率停滯不前、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鑒于此,教師在教授動作要領之后,要監(jiān)督學生進行練習,并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來進行正確指導,在此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構建出一種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能夠增強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不斷更迭,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要,小學體育教學也受到重視與關注,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也顯得至關重要。實踐證明,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能夠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有利于推動小學體育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婧.小學體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方法初探[J].時代教育,2018(12):163.
[2]崔鐵亮.小學體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探究[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8(19):25.
[3]鄭麗月.小學體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分析[J].時代教育,2018(6):145,152.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