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炎燕 李可
摘 要:隨著國家強國政策的實施,國家對制造業的發展做出了戰略部署,然而宏觀經濟的整體下行,國際經濟形勢云譎波詭,中美貿易戰也為中國制造業蒙上了陰影,影響其崛起。因此在復雜的經濟背景下,制造業只有做好風險控制,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方能平安度過這段困難時期。筆者通過財務的視角對制造業的風險管控手段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幾條建議,以期幫助制造行業的企業構建更為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
關鍵詞:財務視角;制造企業;風險管控
制造業作為第二產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吸納大量的勞動人口,屬于資金和勞動人口密集的行業。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大,人民幣的貶值,我國的制造業正在逐步失去匯率紅利。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口成本增加,更使得制造行業的成本水漲船高。企業面臨著匯率波動風險、國家的政策風險、企業的經營風險等無法消除的系統性風險。筆者從財務視角對以上風險進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幫助制造行業的企業建立完善的風險管控體系,幫助企業在當今復雜的經濟環境中抓住機遇,實現發展。
當前制造業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
匯率波動風險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金融方面的開放也在逐步推進中。過去的20年,國家的制造業依托匯率優勢,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出口大量的產品,世界各地的商場充滿了“made in China”的商品。制造業依托匯率帶來的低成本優勢,在過去20年里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然而匯率是一把雙刃劍,過去給制造業帶來了低成本的優勢,今日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也使制造業的出口成本水漲船高,日益失去成本優勢,制造商的利潤空間也被不斷壓縮。匯率風險是無法消除且會長期存在的一種風險,我國金融體系不斷發展,匯率波動未來只會更加頻繁、劇烈。制造類企業要做好充分準備,適應匯率的波動風險。
國家政策風險
國家的政策是根據多方的考量予以發布的,不同的時間段會對不同的行業予以政策性傾斜。過去20年,國家的政策對制造業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然而也帶來了很多問題,例如環境污染,產能落后,產生了很多僵尸企業等。國家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了政策,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當前制造業面臨著國家經濟的結構調整,同時在傳統的產業鏈上,也在逐漸淘汰在產業鏈末端的科技含量不高的產能。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計劃,雖然對制造業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是惠及的只是少部分的高端制造業。國家政策變化也對制造企業的經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企業的經營風險
制造業擁有數量眾多的企業,且大中小型的企業都有一定的數量規模。大型企業雖然經營管理已經形成一定的體系,然而在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下,企業一旦在經營戰略的制定上存在較大的偏差,市場的容錯率會比經濟環境好的時候降低很多。制造業的生產周期長,產業鏈的環節多,一旦一家企業的經營戰略失誤,上下游的企業都會被波及。中小型企業在市場不景氣時面臨的經營風險比大型企業面對的經營風險更大。中小型企業可能因為一筆訂單的付款不及時,導致經營困難,進而破產倒閉。
基于財務視角的風險應對策略
購買金融衍生產品,對沖匯率波動風險
隨著我國金融創新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競相產生。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上已經涌現一批可以對沖匯率風險的創新型金融產品,制造業的企業的財務人員對這些金融產品的了解程度還有待提升。筆者認為,制造業的企業應該積極地利用這些創新型金融衍生品,例如掉期、互換等,可以對企業的資金成本進行提前的鎖定。雖然要支付一定的財務費用,不過卻可以有效地規避匯率風險。企業還應該建立以全面預算為核心的風險管控體系,該體系可以作為企業財務工作開展的基本框架,企業在對匯率風險進行管控時,可以依托該體系,從企業的預算情況,分配一定的資金額度。購買金融衍生品,既要考慮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也要考慮為了對沖風險而承擔的經濟成本。制造企業通過改進過去被動接受匯率波動的觀念模式,轉變為主動對匯率風險進行對沖,提高了企業的財務控制能力,加強了企業的風險防控力度。在企業的收款、付款方面,這種風險管控機制體現了財務管控體系構建的思想,有效地保證企業財務防控目標的實現。
建立政策變化與財務信息動態監測系統,模擬企業財務數據變動
制造業作為第二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雖然國家的政策會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調整對各個行業的側重,但制造業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容忽視。筆者建議制造業的財務人員平日要增加對國家宏觀政策的學習和研讀,對經濟環境的變化也要及時關注,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結合國家的政策變動,從財務角度,對公司的各項生產計劃、投資計劃予以調整變更。建立政策變化預警機制,根據國家政策變化及時對企業的資產結構進行調整,淘汰落后產能,積極響應國家相關行業政策的號召,順勢而為,可以幫助企業享受政策紅利,將資金投向國家政策支持的制造行業的子領域,把握機遇,戰勝挑戰。筆者建議制造業的企業建立財務信息動態監測系統,該系統主要對可能影響企業財務水平發展的各項政策信息予以監控。政策信息的來源廣泛,且傳導鏈條較長,從政策的發布到最終落地需要一定的時間,企業可以通過該動態監測系統,提前模擬政策對企業各項經營數據的影響。該系統需包括國家過去的相關政策以及當時的各項經濟環境數據,還有企業的經營數據,通過建立相應的模型,模擬企業在政策變化時各項財務數據的變動情況,通過對這些財務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將政策變動對企業的影響予以量化,企業根據財務數據的變動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測算政策變動對企業的影響程度,為企業做出應對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利用好金融機構的信貸資源,提前做好備用金的儲備
根據企業的不同規模,筆者認為有不同的方法來應對經營風險。針對規模較大的制造企業,要善于利用金融機構的信貸資源,做好各類備用金的儲備。在制定投融資決策時,從財務的角度對項目的收益情況、風險情況進行測算。在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下,要慎重對待各項投資。在項目審核時,要提高財務測算指標,包括項目的盈利能力、回報周期等指標,以上指標要比經濟環境較好時的指標有所收緊。在經濟環境的下行周期中,大型企業的財務部門要做好減少資金支出的工作,以應對企業盈利水平的不斷下降。企業可以建立專門的資金預警機制,建立各個項目的財務數據庫,通過將各項目的經營數據、財務數據納入動態的數據庫中,及時發現可能存在虧損潛力的項目,實現提前退出,降低對資本金的耗用。針對中小型企業,更要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做好資金的儲備。
目前監管部門為了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要求金融機構降低融資成本,提高對小微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筆者認為,制造業的中小規模企業,應該善用這一契機,為企業做好備用資金的準備。利用信貸資金,可以有效地接觸對企業自有資本的占用。企業可以申請一些信貸資金額度,通過短期的信貸資金的使用,提高企業的資金周轉效率。
結語
風險管控體系是幫助企業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工具,筆者從財務的角度對制造類企業構建風險管控體系提出了幾條建議:制造業的企業可通過購買金融衍生產品,對沖匯率波動風險,降低企業因匯率變化帶來的資金損失;構建政策傳導動態監控體系,緊跟政策導向,合理安排資金用途,使得企業可以享受政策紅利,順勢而為,抓住機遇;善用信貸資金,做好備用金的儲備。
通過上述的財務手段,制造業可以打造一個完善的風險防控體系,實現對匯率風險、國家政策風險、企業經營風險的有效防控。
(作者李炎燕單位:青島耐絲克醫材有限公司;李可單位:青島市環境監測中心站)
【參考文獻】
[1]丁建國.基于風險管控的企業內控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19).
[2] 張濤.集團公司風險管控之我見[J].會計師,2018(10).
[3]鄢明寶.水泥企業內控體系的提升策略研究[J].時代金融,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