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小學教育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小學語文教育中也開始滲透德育教育,因為小學階段是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的主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之一,對小學生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為一位小學語文教師,不但要傳播知識,還要承擔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修養的任務。本文研究小學語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現狀,分析了小學語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小學語文教育德育教育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德育教育;綜合素質
一、引言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育的主要階段,因為小學生的身心特征,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的硬性,小學語文教師要采取先進的教育方式,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把小學語文教育滲透進德育教育。語言文字是一種表達情感的工具,也具備很強的思想性和教育性[1]。所以,小學語文教育有著其使命。小學語文教師不但要傳播語文知識,也要讓學生完成德育教育工作,塑造學生的“精神之塔”。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并不是簡單的教給學生一些漢字,也不是簡單的閱讀語文課文。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傳遞給學生一種思想內涵與文化意識。當前,培育學生的高尚情操,提升學生的思想感悟,提升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選擇良好的德育教育方法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就[2]。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現狀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能夠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學生了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必須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因為小學語文教學時間長,課時很多,所以學生基本上會在語文課上接觸到很多思想性很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重視情感的力量,具備良好的人格魅力,也要有更強的說服力。小學語文教師要有更加生動形象的榜樣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捕捉到德育教育的機會,把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發掘出教學內容中的有關于德育教育的因素。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德育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健康向上的心態。在小學教育階段,德育就是我們所說的德育教育。從小開始管理和教育,這是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理念。如果缺乏一個良好的開始,那么就很難養成學生健全的人格,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心態,因此對學生來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非常重要。如果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夠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情緒表達方式,抵抗成長中的任何問題。德育教育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思考,心理改變自己的角色,在主人公之間產生共鳴,從而體會到更多的情感情緒,激發對生活的樂趣。
(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對國家和社會來說,最珍貴的就是人才。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人才,人才的培養必須要依賴于教育。當前階段,我國正在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社會的穩定發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對于學生來說,如果要為社會作出貢獻,那么就必須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師除了為學生傳授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之外,也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適應社會的發展,造福社會。開展德育教育也可以造福社會,造福學生,把學生培育成高素質的人才。
(三)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開國大典》、《圓明園的毀滅》和《難忘的一課》等課文,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滲透和教育,提煉出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語文教師還可以為學生進行愛的教育,《慈母情深》、《生命、生命》等等,讓學生養成熱愛集體、關心集體、熱愛勞動人民等等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和愛好。大多數學生由于年齡小,缺乏分辨能力,在社會上很難分辨出好壞。如果小學生缺乏分辨能力,可能會在長大的過程中面臨很多問題,學生可能在學習中出現盲從的問題,導致錯誤不斷發生,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對策
(一)利用課外閱讀引導學生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課外閱讀來引導學生,學習教材需要學生大聲朗讀,這樣可以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也可以激發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在學生朗讀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解釋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悟相關的文字含義。小學語文教師也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解釋,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教師可以為學生舉辦閱讀的課外活動,滲透德育教育。組織閱讀興趣小組,開展閱讀演講、板報設計活動,參加閱讀課外活動、調查報告,閱讀知識競賽等等,建立起來校內和校外的學習和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和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情感,培養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品德的發展。
(二)在寫作練習滲透德育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作文教學活動也是有機滲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通過作文教學,可以抒發學生的美好的情感,引導學生分辨出真善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就要掌握熟練的寫作技巧,也需要有進步的思想和人格。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文品和人品的關系,掌握豐富的語言應用技巧,有進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在作文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對寫作的熱情,并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查的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用寫日記的方式讓學生說真話、記真事,讓學生求真務實,進行自我教育。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一篇篇優美的課文和感人的形象,都是學生成長路上的指明燈。教師不僅僅要為學生講解豐富的語文知識,也要讓學生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規范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語文教師應該發掘學生的潛力,把學生的感情和理性能力都挖掘出來,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聽說讀寫各個環節中,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我相信,只有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思想和知識的接受能力,有機的滲透,才能夠達到德育、智育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婷婷.論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8(08)
[2]張華.論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7(25)
作者簡介:
羅青蘭(1975年—),女,漢,湖南,大學本科,小學語文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