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摘 要: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當前職業教育政策要點的重中之重,是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大方針。校企合作的開展,能夠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升學生對崗位的認知水平,縮短學生適應社會的時間,實現學校培養目標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統一、課程設置與崗位的統一、素質教育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統一。校企合作有許多成功經驗,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制冷與空調技術專業與相關企業的合作作思考和探索,以期校企雙方攜手走得更順、更暢。
關鍵詞: 校企合作 職業教育 思考與探索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促進學校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校企合作一方面推動了職業院校的發展、貼近了市場,另一方面企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通過各種方式的合作,讓學生所學與企業實踐緊密結合,讓學校和企業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一、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
1.完成學校以外的教學任務。職業院校完全依靠學校的設備和師資是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從設備來說,企業隨著市場的變化要不斷采用新的技術、新的裝備、新的工藝、新的材料等,學校的實訓條件是不可能趕上企業更新的步伐的。從師資來說,一些職業院校老師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企業工作經歷,以課題訓練的多,與生產結合的少,培養的學生很難適應企業生產的需要。因此,通過校企合作,學校依靠企業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訓條件,企業依托學校良好的教育氛圍,共同培養社會和市場需要的人才,不僅充分體現職業教育辦學的顯著特征,而且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渠道,把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起來。校企雙方相互支持、雙向互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是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促進企業生產力發展、使職業教育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有效踐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根據企業實際的生產任務和崗位要求參加第一線的工作實踐,使職業院校的學生獲得實際的工作體驗,幫助他們順利就業。校企合作為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提供廣闊的場所,讓畢業生快速實現社會人的角色轉變。在頂崗實習期間,學生與工友一起參與工作實踐,同吃同住同勞動,培養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對崗位、職業的認同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同時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獨立思考和應變能力等職業崗位能力,這是只有在崗位實踐活動中才能完成的,課堂教學難以替代。校企合作通過企業用工信息發布,幫助學生掌握就業信息,實現學生就業和企業用工的順利對接,疏通學生就業的管道。同時,通過校企合作,讓職業院校充分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掌握企業用人需求,改善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二、校企合作的幾種模式
1.捐贈設備,幫助建設實訓室。在校企合作中,學校開設的專業與企業所處的行業要有契合度,才有可能提供所需的設備。學校制訂人才培養計劃,承擔主要培養任務,企業根據學校要求,提供相應的條件,采取投入設備幫助建立校內實訓基地,企業專家兼任學校教師,為學生上崗前培訓提供物質基礎和師資保障。例如,TCL空調器(武漢)有限公司,于2014年開始先后向我校無償提供15臺空調器整機設備和相關配件,供學生上課演示和實訓課使用,通過拆卸、了解結構和制造工藝,為維修服務崗位打下基礎,通過安裝、學會裝機和移機步驟,為售后安裝崗位掌握基本技能。
2.工學交替,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工學交替在我校制冷與空調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主要采用兩種方式:其一,生產實習,利用工廠的用工旺季,每年春季派大二的學生到TCL空調器(武漢)有限公司跟崗實習一個月。熟悉工廠環境、了解企業文化、體會企業與學校不一樣的、更加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不僅鍛煉學生,而且提升學生的技能,更為后續課程的學習積累感性知識。其二,頂崗實習,這是大三學生最后一學期的安排。生產實習一般是學生集中在一起,頂崗實習更多的是自主選擇,學生分散在不同的企業,這是踏入工作崗位的第一步,通過半年的實習,完成實習任務后順利畢業走向社會。
3.企業為學校培養“雙師型”教師。通過校企合作,著力打造一支新型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一方面,由企業派出技術專家和技術能手,經常到校講座,在生產實習時擔任技術指導老師。另一方面,在暑假期間,學校派老師到生產一線跟班參觀學習,在學生生產實習時,有指導老師住廠,除了管理學生外,還要參加企業實踐技能的培訓,與企業的管理層和職工進行交流溝通,并深入生產車間第一線,與一線工人共同操作,共同生產合格的產品。通過在企業的實踐,學校的專業教師了解企業的管理模式、熟悉產品的生產流程和操作工藝等,提高教師實際操作能力,把新的知識和理念貫穿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內容與企業的實際聯系更緊密、更有效。這些教師通過在不同企業、不同崗位的培訓,有效提高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為成為合格的“雙師型”教師奠定堅實的基礎。
4.參與課程建設,為人才培養方案把脈。校企雙方按照人才需求,探討課程設置的內容。特別是專業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的開設,企業有很強的話語權,學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規格標準,對課程進行大膽的改革。同時對專業職業工作崗位進行分析,按照企業的工作流程、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要求,合作開發專業教材。把最需要的知識、最關鍵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質融入課程之中,確保課程建設的質量。每一年的人才培養方案都會請企業專家進行評審,在評審意見的基礎上完善方案,最后報學校審批通過執行。
三、校企合作的思考與探索
從校企合作的具體實踐可以體會到,建立符合雙方利益的校企合作模式不難,難的是如何促使其健康持久穩定的運行,在出現問題時有良好的、有效的溝通機制和解決方案。以長效的運行機制保障校企合作的穩定、健康發展。對于在過往的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做了以下的思考和探索,改變了以前固有的思維模式,從校方做了如下工作:
1.新生入學第一課,以企業為主導。我院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課都是由企業專家或高管來講授的,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行業全方位的展示和發展趨勢的展望,讓講授者分享職業成長的經歷,以便學生及早制定職業規劃,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勞動和生產意識、質量和安全意識、個人修養與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宣傳和教育。這是企業先入為主的教育活動,是校企合作的根基所在。
2.準確把握學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自身定位。提高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和提供企業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校企合作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學校的定位必須準確,企業是追求效益的,學校要求學生要全面發展,這就要求企業在滿足學生學習技能的同時,為企業創造出合格的產品,讓學生在企業的生產實踐中提高技能。做好校企合作,學生在學校的基礎教育是根本,對有合作意向的企業要有一個考評,選一些在行業中有影響力、專業對口、規模適度、管理和技術領先的企業作為合作對象。還要考慮到學生在企業的日常生活和安全狀況,共同承擔起應盡的責任。
3.認真做好企業和社會需求調查,追求校、企和學生三方的共贏局面。校企合作的關鍵,首先是要滿足教學內容符合企業用人需要,做好企業和社會需求的調查,保證校企合作的實際效果,真正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學校和企業的和諧發展、從而促進相關產業集群的發展。學生深入企業生進行工學結合,不但使學生在生產實踐中得到鍛煉,而且緩解企業用工緊張的狀況,實現學生、學校、企業三贏。
實踐證明,實施校企合作是學校、企業及學生的“多贏”之舉。任何一方的懈怠都有損校企合作的和諧。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合格的人才,在合作培養過程中,實踐性教學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內容,而把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深入平時的所有課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企業和學校要進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層面,進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檔次,穩定發展合作關系,加快推進合作進程,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丁金昌,童衛軍.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2]李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及過程研究[J].成人教育,2011(7):39-40.
[3]齊守泉,石偉平.后經濟時代職教校企合作如何共生共贏[J].職業技術教育,2011(6):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