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帥劉小芳
摘 要:批判性思維是基于常規化的認知上,展開不同思路的質疑,進而引發對數學的猜想、分析、思考,最終獲得多層次解讀的數學互動過程,批判需要學生夯實基礎,激發出創新感想,走進拓展的想象空間中,大膽進行數學的感知,提出個性化的意見,這就需要教師鼓勵學生多思考、多互動、多表達,在有限的數學時間里充分展示自我的優勢,樹立數學的求知信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批判性思維;培養
批判性思維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數學的知識非固化的解答形式,很多的問題從不同的視角出發,能夠看到非常規化的已知信息,導入不同的情境中,實踐的需要也有所不同,數學的求知目標是學以致用,如果學生單一地認識數學,理解數學,難以靈活地應對數學問題,將會制約學生的思維發散,不利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因此教師應預留時間,強化學生的自我思維意識,構建批判培育的計劃,指引學生自我突破,化解數學的重點難點,消弭理解上的誤差,使學生真切地感知數學,體悟數學的魅力。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特性
(一)分析性
結合已知的數學條件進行分析、總結、歸納,抽絲剝繭提取出重要的元素,遷移思維到具像的數學考慮中,引發一系列的分析互動,從而順勢構建批判思維,借助對數學的假設設定,不斷地延展思路,拓展分析的空間,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更為宏觀化。
(二)策略性
思考建立在策略的施行上,以原有的、已經吸收消化的數學知識為基點,去感知未知的數學疑問,通過猜測、聯想等大膽地展開批判,掌握數學的技巧,發現其中的規律,去感知策略的應用有效性。
(三)全面性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還較為淺顯,但這些知識在不同的情境中填充了不同的信息后,會使數學的靈活性增強,此時的批判可從客觀的視角對數學進行正反面、側面的多視角批判。
(四)獨立性
批判思維構建的前提是相信自己,建立屬于自己的思維空間,通過個性化的思考進行獨立分析,展開自我的數學分辨,而不是順應大眾,以大家普遍性的思考去度量數學,這也是創新意識迸發的契機。
(五)正確性
批判不是盲目化的,批判應從錯誤的理解轉變到正確的思路延展,以更加具有數學邏輯的條件展開,批判的錯誤更會制約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這要引起教師的注意。
二、訓練數學思維方法是培養數學批判性思維的有效手段
(一)分析錯因
數學中出錯是很常見的,小學生出錯就更為多見,錯誤更正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但教與學中若是只關注前進的步伐,而不回頭去批判自己的想法,展開自我批判、自我檢驗,那么累積的困惑將會成為數學深化思考的阻礙。教師可改變作業的審批形式,例如,讓學生互相評價,找出對方的錯誤批判其觀點,讓學生互相為師,樹立批判意識,日常建立錯題本,按照自己的想法查漏補缺。
(二)比較解法
對單一的解題思路提出批判,鼓勵學生多維破解數學疑問。例如:小明和小紅兩人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而行,小紅每分鐘走52米,小明每分鐘走64米,走了9分鐘,兩人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幾米?學生普遍的解法是:52×9=468(米),64×9=576(米),468+576=1044(米)。合作思考后學生提出其他的解法:52+64=116(米),116×9=1044(米)。對比解題思路摸索規律,感受數學的趣味。
(三)以問引問
問題是批判產生的第一步,借助設問引出批判思考。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創設了問題情境:“孫悟空繞著唐僧畫了一個保護圈,妖怪來了,無論是在左邊、右邊、前邊、后邊,據唐僧總是有3米的距離,你覺得妖怪要怎樣才能更加接近唐僧?”這個問題激活了學生的已有經驗,他們紛紛在紙上量畫(用3厘米表示3米),展示出一個數學模型圖后,反饋自己的意見“因為是一個圓,妖怪怎么轉圈都離唐僧有3米”。老師接著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3米指哪些地方?”學生從一些錯誤的觀點出發,逐漸找到了半徑的內涵,伴隨問題深化批判思考。
(四)反例反證
有些數學案例可以通過反面的性質進行驗證。例如,在教學“正負數”時,有的學生認為“只要一個數前面加一個負號,它就成了負數。”教師鼓勵學生證明他說得是否正確,學生有的驗證正確,也有的學生驗證錯誤,他的觀點是“0前面加負數還是0,負數加上負號,又變成了正數。”不去直觀推導,而是反面驗證,學生的理解更為深刻。
(五)檢驗回顧
數學具有邏輯性,應隨時檢驗回顧知識點,消弭理解的誤區。如,在學習“圓的認識”時,教師假裝提出一些觀點,試探學生的反應“圓的直徑是半徑的2倍。”有的學生已經習慣性地認為教師說得沒錯,還有的學生說:“只有在一個圓里才是這樣,老師說得不嚴謹。”激發學生的批判意識,也強化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
三、結束語
小學數學的批判思維培育是一個循序的過程,教師應推動學生走進主動的探究空間,在批判中自我進步。
參考文獻:
[1]倪娜.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初探[J].學理論,2011(31):219-220.
[2]才永麗.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品質的培養[J].教育文摘版,2016(10):155.
作者簡介:李東帥(1980—),男,漢族,本科學歷,學士學位。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