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在先秦時期,我國的教育就有著美育的思想。美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愛美、評價美和創造美的教育。歷史學科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努力達到美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追求。本文以歷史教學中的《張騫通西域》這一課為例加以說明。
關鍵詞:美育 歷史 歷史教學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其文化遺產離不開教育。在古代,先秦時期就有著美育思想。孔子經常以詩、樂教育學生,防止“禮崩樂壞”,在教育中滲透美育,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現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以美育取代宗教”的理論,他說:“美育家把美育理論運用于教育,以培養情感為目的的人也是美育家。” 他把美育納入教育政策,明確了美育,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偉大先驅。
德國哲學家Schiller認為,生活經歷了物質、審美和道德三個階段。 這三個階段是從低到高級。歷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教學努力達到道德階段,即美育,這也是歷史學科的價值------“讓學生在歷史感知中豐富情感,對自己、對自然、對社會有正確的態度;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追求”。[1]梁啟超先生也把歷史稱為“愛國之源”。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美是人類生活的要素之一, 倘若在生活全內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 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2]
美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愛美、評價美和創造美的教育。歷史學的人文社會科學屬性決定了歷史教育育人的重要性,在教學中,美育是必不可少的。沒有美育,教學就失去了生命和靈魂。下面是《張騫通西域》川教版七年級上冊這一課的一個例子。
課前準備:指導學生制作歷史名人名片——張騫,觀看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視頻資料。本課旨在通過讓學生閱讀、觀看和感知歷史的人文意義,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追求。
導入:一組新疆的圖片,包括新疆的自然風光、文物等美麗的圖片。
設計意圖:通過感官感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新疆的自然風光美,勞動創造美,讓學生欣賞美,同時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入了新課的學習。
新課教學:
首先,“通”往何處——走進神秘的西域。
師:無論是廣義上的西域還是狹義上的西域,我們都用“兩關一嶺”來界定它的范圍。提到玉門關和陽關,我們能想到哪些古詩詞呢?
設計意圖是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能夠觸“境”生情。通過背誦相關的古詩,我們可以了解西域,通過詩歌感受西域的自然美,進而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美麗的山川。
其二、“通”之過程——張騫出使西域。
這一環節設計了歷史劇表演:“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其余同學請認真聆聽他們的對話,思考五個問題:1.張騫出使西域的背景及任務;2.時間;3.過程;4.結果;5.品質。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點。在表演中展現張騫的個人優秀品質。張謙的冒險、開拓、堅韌、忠誠、愛國精神,永不忘記自己的使命、誠實等是美麗的。他的高尚情操折射出高貴的美,表現出歷史的社會美感。在教學過程中,它可以感染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真誠地敬佩他們,理解歷史的真諦,獲得心靈的凈化和升華。我們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和為科學事業奮斗的精神
“通”向未來——“鑿空”西域的影響
通過歷史資料、圖片和路線圖,反映了張倩對西部地區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合作討論環節突破難點:對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作用的分析理解。直觀地認識張騫對西域的影響,了解個人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為祖國服務,為做“合格的公民”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我價值,學會創造美。讓學生體驗美,再現美,創造美,從而達到歷史教育的終極目的。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指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性格,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自己的理解方法和行動方法。”[3]歷史教學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實現自身的價值。引導學生主動捕捉知識,使自己的審美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歷史教學要充分發揮其育人的社會功能,為社會培養有理想的人。老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有關美育的內容。從古埃及宏偉的金字塔群到古希臘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古羅馬萬神殿的柱廊式建筑是美的;從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到巍峨壯麗的萬里長城是美的;從拜占庭帝國的索菲亞大教堂到日落紫禁城是美的。我們利用教材的插圖,結合相關的故事介紹,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進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學會感受美。人類歷史也是一部發現美、創造美的歷史。各個時代的各個階級、代表人物在階級斗爭中與命運的抗爭,涉及范圍更廣泛,對后人的影響更深遠,這些表現出來的美即社會美。從遠古傳說中的皇帝、炎帝、神農嘗百草、精衛填海的故事到亞當、夏娃的傳說;從功勞蓋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到征戰無數的杰出軍事家凱撒,旨在復興羅馬的查士丁尼大帝;從不辱使命出使西域的張騫,七下西洋的宦官鄭和到東游的馬可波羅;從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繼光,抬棺出征、視死如歸的左宗棠到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從為民主革命奮斗終身的孫中山,新文化運動的陳獨秀到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是美麗的,無不體現了人類美的本質——心靈美。在教學中讓學生敬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不斷的追求美、創造美。
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實現學科價值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教師作為文明的傳播者和課堂的組織者,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以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展示美、創造美,在教學中充分體現美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美、感受美、評價美、創造美,讓心靈得到凈化和提升,讓歷史教學成為思想的領航和價值的引領者,讓美育走進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易曉明.杜威美學思想對當代美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01).
[2]梁啟超.美術與生活[M].上海:中華書局,1941.
[3]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第2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05.
(作者簡介:袁桂華,學士,二級教師,作者單位:重慶市第六十四中學校;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