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召國
【摘 要】本文論述合作探究學習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以疑設問,驅動學生質疑;巧用高考題,培養探究思維;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深度探究;強調溝通交流,實現高效學習;分層評價,有效激勵等實施策略,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 合作探究學習法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B-0047-02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和新課標的實施,如今高中地理課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手段逐漸被各種科學的現代教學手段所取代,課堂教學效果與質量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合作探究學習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契合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的內在要求,教育教學實踐也表明,其教學效果十分理想。因此,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應用合作探究學習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地理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合作探究學習法概述
合作探究學習實質就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相互配合、主動合作,從而順利實現學習目標。合作探究學習能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律地開展學習,并使學生通過自我管理學會對學習負責,進而提高學習效果和養成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能力。20 世紀 80 年代初,Holec 在外語教學中第一次引入自主學習理論,由此開啟了合作探究學習的探索。我國在近年才引入自主學習理論與策略,實踐結果表明,這種合作探究學習法能激發學生質疑、探疑和釋疑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無論是對課堂教學效果還是學生自身素養提高,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作為一種新穎的教與學形式,合作探究得到了眾多一線教師的積極響應。但因合作學習在我國尚處初級應用階段,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合作探究學習,并以生為本探究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以便使其教學功能得到更好地發揮。
二、合作探究學習法的實施策略
(一)以疑設問,驅動學生質疑。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不斷地解疑釋惑,來獲得知識和能力提升,因而,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合理設定問題,利用問題啟發學生去進一步質疑和深度思考。例如,學習地球自轉偏向力一課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狀況,提出如下問題:第一,北半球的車為什么都是靠右行走?第二,兩條鐵軌中,為什么右側的會磨損嚴重?第三,繞場短道速滑為什么是逆時針運動?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教師要啟示學生進行舉一反三地思考,繼續發現其他相似的問題。通過一系列拋磚引玉的問題,學生就會帶著疑問進入課程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來探究問題的答案。
(二)巧用高考題,培養探究思維。高考題都是基于眾多專家思考和推敲形成的,也是經過科學篩選和實踐檢驗的試題,其一般都題型新穎,角度獨特,對教學內容把控適宜,對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師可選擇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近年來的高考題,按照“信息提取—構建答題框架—建立聯系思維—歸納表述”的步驟,帶領學生逐步深入地探究知識結構與內在聯系,從而達到拓展思路、提高思維品質的目的。例如材料:“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粟,又稱小米,其莖、葉比較堅硬,系我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據此推測粟的種植地區最可能位于我國的哪里?A.黃土高原,B.漢水谷地,C.四川盆地,D.江南丘陵。”從出題角度分析,本題是從農作物生長習性與區域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作為切入維度,目的是考查學生信息解讀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題目信息可以知道,粟的莖、葉相對來說是比較堅硬的,堅硬的莖葉可以幫助植物更好地適應干旱環境,減少體內水分蒸騰。由此可知粟的生長環境比較干旱,所在地區的年降水量比較少。除了 A,其他三個地區均屬亞熱帶濕潤地區,于是可得正確答案為 A。該題綜合考查了語文、生物和地理知識,具有一定的跨學科思維綜合性,教師需要知道學生建立聯系思維,才能全面、準確提取考題信息,準確找到答案。剖析經典高考例題,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從而提高答題針對性、有效性。
(三)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深度探究。如今的高中地理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比較緊密。而在實際生活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因此,地理教師可以將地理學科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以項目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一課為例,本節課主要是在地理環境整理性原理基礎上,講述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知到地理環境是具有整體性的,(下轉第51頁)(上接第47頁)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彼此聯系和作用,從而共同構成了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在共性的基礎上,分析了氣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導致的差異及其規律性。在課前,教師可布置學生如下任務:分組搜集我國南北方、西北、青藏高原等地的自然地理圖片,并對其差異進行分析和總結,然后制成 PPT,在課上給所有學生作介紹。第一組主要搜集從漠河到海南島沿途自然景觀,第二組主要搜集從北京到烏魯木齊沿途自然景觀,第三組主要搜集從珠穆朗瑪峰南坡到北坡山麓沿途自然景觀,每組要仔細觀察線路上的自然景觀變化方向和規律。在搜集資料和分析過程中,學生會產生自然地理環境為何會存在差異性的疑惑,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此項教學活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調查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
(四)強調溝通交流,實現高效學習。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例如,教學資源的問題、課件制作的問題,等等。學校應基于校園網平臺,為地理教師構建校內、校際教學合作平臺,教師之間、教師與學校之間都需要摒棄單兵作戰的習慣,加強溝通交流和團隊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并肩作戰。同時,配備多媒體教室及設備,以及其他相關的地理教學用具等,以便更好地滿足日常地理教學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師在課余時間也要加強教學經驗交流,以提升課堂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打造平等、民主、公平的師生關系,使教師與學生都能在地理課堂上實現愉快而盡興的探索和研究。
(五)分層評價,有效激勵。在高中地理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差異和小組差異,有針對性地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使全體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和進步的喜悅。第一,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因為學生個體都是存在差異的,在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其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不同。為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教師應以鼓勵為主。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贊美是無上的肯定,每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贊賞。第二,將自評、互評和小組評結合起來。這樣,評價的結果將會更加客觀、準確,學生也更樂于接受。學生為了集體合作榮譽,會更加努力學習。
綜上所述,新課標倡導堅持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學實踐證明,合作探究學習是有效的教學模式。高中地理教師應秉承教無定法的原則,采取各種有效策略,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意識,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學習地理的技巧,增強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繼好.探究合作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合理開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5)
[2]王偉東.高中地理教學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J].學周刊,2013(24)
[3]趙 潔.“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2(11)
[4]王文君.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J].新課程(下),2017(7)
[5]高繼敏.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好家長,2016(29)
[6]趙友誼.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新課程(中學),2015(11)
(責編 劉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