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 陸曉華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和交際多模態不斷發展的今天,大學英語多元讀寫能力的培養是數字化時代提出的一種新要求,也已逐漸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主導模式。本文以江蘇某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教學實驗,開展大學英語多元讀寫能力培養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多元讀寫能力的培養不僅能提高學生多模態信息獲取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增強其英語學習興趣,從而在總體上提升其英語綜合水平。
【關鍵詞】多模態;多元讀寫能力培養;大學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王蓓(1979.03-),女,漢族,江蘇啟東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研究與英語語言文學;陸曉華(1978.03-),男,江蘇啟東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民航學院,博士,工程師,研究方向:民航英語應用、航空器維護。
【基金項目】2015年江蘇省外國語言學會一般立項項目“新媒介時代獨立學院多模態大學英語教學有效性研究”;南航金城學院2016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多模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6-D-07)。
引言
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強與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人類進入了新媒介時代,一種全新的多模態表達形式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圖像、顏色、聲音、動畫等這些人們傳統習慣中被認為是副語言的符號在現代社會交流中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性,和文字符號一起形成了一種更為廣泛的符號資源,共同參與意義的構建。多模態話語的發展對學習者的讀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讀寫能力培養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社會對全方面發展人才的需求。新倫敦小組成員提出了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的新要求,即從傳統的讀寫能力的培養轉變成現代的多元讀寫能力的培養。在當今全球區域一體化、多元化和技術化的今天,對學生進行大學英語多元讀寫能力的培養顯得至關重要。
一、多模態與多元讀寫能力
1.多模態與多元讀寫能力的內涵。多模態指在一個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動中不同符號模態的混合體,也可以表示不同的符號資源被調動起來,在一個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構建意義的各種方式。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多模態的產生順應時代的發展,多模態的交際方式已經成為主流。多元讀寫能力這個概念最早是1994年9月由英國的Norman Fairclough, Gunther Kress, 美國的James Gee 和澳大利亞的Mary Kalantzis等11名語言學家組成的“新倫敦小組”成員提出的。他們認為,多元讀寫教學法是以設計構建意義為教學理念,以社會符號學為理論基礎。英語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多元讀寫能力和讀寫多模態意義的能力。國內外學者認為:多元讀寫能力既包含傳統的語言讀寫能力,又涉及人們通過多模態接受系統而進行的有效交際。此外,它也是運用多種媒體、網絡等手段獲取信息的能力,與最新信息技術的掌握和人與人之間動態的信息交流有著緊密的關系。
2.多元讀寫能力培養的相關研究。國內外學者從多角度對多元讀寫能力的培養展開了研究。新倫敦小組于1996年提出的“多元讀寫教學法”,拓展了傳統讀寫教學法的內涵和范圍,并指出了新媒介時代外語教學的新思路。Spiliotopoulos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多元讀寫能力的培養能有效提升學生理解各種模態的語篇能力、解讀各種符號和圖像意義的能力,在提高學生寫作技能的同時能增強其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跨文化意識。Cameron 研究了全球化給語言教學帶來的各種影響。國內在理論層面上展開多元讀寫能力培養的研究有:胡壯麟探討了多元識讀的涵義;朱永生介紹了國外多元讀寫實踐項目,為國內外語教學改革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張德祿提出了從外語教學的角度建構多元讀寫能力培養模式。實踐層面上的研究有:韋琴紅、張義君分別通過多元識讀教學實踐,考察了非英語專業學生和英語專業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的運用情況和影響因素;孫先洪等提出了建構基于多元讀寫能力培養框架的ESP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拓展ESP英語學習的時空。然而,目前國內在探討大學英語多元讀寫能力培養模式的實證研究并不多見。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多元讀寫教學法的理論指導下,通過考察我國非英語專業學生多元讀寫能力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影響因素,進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大學英語多元讀寫能力。具體研究問題如下:
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多元讀寫能力的現狀如何?
多元讀寫教學模式能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多元讀寫能力?
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英語水平是否隨著多元讀寫能力的增強而有所提高?
2.研究對象。本研究選取的受試對象均為江蘇省某高校非英語專業大一學生。為確保研究對象的可比性,本研究確定實驗組(50人),控制組(50人)均為平行班。實驗班和控制班學生英語高考成績和新生入學英語水平測試成績的平均分和標準差比較接近,兩項變量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兩組學生在英語綜合成績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為了對比研究教學效果,實驗組采用多元讀寫教學模式,控制組仍沿用傳統的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
3.研究工具。本文的研究工具有兩種:實驗前后實驗組和控制組多元讀寫能力自我評估表和實驗前后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英語綜合水平測試。
(1)多元讀寫能力自我評估表。多元讀寫能力自我評估主要包括:學生對多元讀寫能力的了解程度和所持的看法、多元讀寫能力的具體評估、學生多元讀寫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英語學習興趣的評估。自我評估表在實驗前和實驗結束時利用課前時間發放給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學生,學生填完后當場收回。評估表的題目采用了里克特五級量表,每題給出很好、較好、一般、不好、差(或者總是、經常、有時、很少、從不)5個備選答案,每個選項對應的分值分別是5、4、3、2和1。要求受試者在匿名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選出相應的答案。
為了保證受試的自我評估能夠包含研究者要求的基本內容,研究者在評估表中做了以下說明:
學生對多元讀寫能力的了解程度和所持的看法的評估主要包括:1)了解多元讀寫能力的含義;2)對培養多元讀寫能力的重要性具備清晰的認識。
(2)學生英語綜合水平測試。本研究對兩次英語水平測試(大一新生入學英語水平測試成績和第二學期期末英語水平測試成績)進行分數統計,比較實驗組和控制組大學英語水平的提高程度以及多元讀寫能力的提高程度。作為測量學生英語成績的工具分別是2015年9月的新生入學英語水平測試卷和2016年6月的大學英語期末測試卷,題型與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題型相同,滿分為100分。
4.實驗設計及數據分析。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學生填寫多元讀寫能力自我評估表,學生兩次英語綜合水平測試以及開放式問題訪談的方式收集數據和信息,研究使用SPSS 20.0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確定實驗前、后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的多元讀寫能力培養的變化情況,以及探討多元讀寫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多元讀寫能力培養中的有效性。
筆者擔任實驗組和控制組的任課教師,在實驗前、后把多元讀寫能力自我評估表發放給兩組受試填寫,填完后當場收回。實驗組發放評估表50份,收回有效評估表49份,回收率98%;控制組發放評估表50份,收回有效評估表45份,回收率90%。筆者選取該校2015級非英語專業大一兩個平行班的100名學生,包括實驗組50人和控制組50人,進行了為期一學年(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的教學實驗。筆者在實驗前、后分別對兩組受試進行了英語綜合水平測試,并對其成績進行統計分析,以對比試驗后兩組受試在實施一個學年的不同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后的英語學習效果,并考察英語水平和多元讀寫能力之間的關系。
5.教學實施過程。為了對比研究教學效果,筆者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嘗試:控制組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包括新課導入、課堂知識點講解以及課后習題講練等,教師授課時配以恰當的身勢、手勢、眼神、及表情等以輔助英語教學。
實驗組的授課方式是筆者以新倫敦小組提出的“設計構建意義”作為教學理念,采取多元讀寫教學法,對實驗組開展多元化、生動化及立體化的大學英語教學。該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轉向“以學習為中心”。
三、實驗結果和討論
1.多元讀寫能力自我評估結果。在實驗前的自我評估中,兩組受試對多元讀寫能力的了解程度和所持看法的自我評估沒有顯著性差異,但是實驗后的統計結果表明兩組受試具有較明顯的差異。實驗前,兩組學生對多元讀寫能力的含義和對培養多元讀寫能力的重要性并不十分清楚。而試驗后實驗組的學生普遍理解了多元讀寫能力的含義,并對培養多元讀寫能力的重要性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而控制組在試驗后對多元讀寫能力的含義的了解程度和所持看法的自我評估與實驗前沒有顯著差異。
實驗前兩組受試的多元讀寫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英語學習興趣的自我評估沒有明顯差異,但實驗后兩組受試的自我評估出現了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學生認為,他們提高了在信息環境中的自主學習能力,實施多元讀寫教學模式激發了他們的英語學習的熱情,提升了英語學習興趣,提高了英語學習效率。而控制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仍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沒有明顯提高。
2.英語綜合水平測試結果。前測實驗組的平均分為73.12,控制組為74.28,控制組比實驗組的平均分高1.16分,P= 0.286 > 0.05,表明兩個受試組在本教學實驗開始之前,在英語綜合水平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后測實驗組的平均分為81.16,控制組為76.32,實驗組比控制組的平均分高4.84分,P= 0.017< 0.05,說明經過一學年的不同英語教學模式的學習后,兩組受試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實驗組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提高程度明顯高于控制組,兩組在英語綜合水平上呈顯著性差異。
四、結論
多模態語境下的大學英語多元讀寫能力培養是數字化時代對大學生英語讀寫能力提出的一種新要求,也是英語教學實踐的一個新嘗試,為教學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的結果表明,采用多元讀寫教學模式的實驗班的英語綜合測試成績和控制班相比有明顯提升。實施該教學模式不僅能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其多模態讀寫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還增強了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采用的主題式課堂、PPT課件制作和展示等給予了學生多元讀寫能力提升的平臺,今后,英語教學還可以嘗試采用更多的教學方式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大學英語多元讀寫能力。
參考文獻:
[1]朱靜.大學英語多元識讀能力培養模式探究——基于PPT課堂展示的視角[J].教育學術月刊,2016(1):106-111.
[2]蔣婷婷.多模態語境下多元識讀能力培養實證分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05-109.
[3]Baldry,A.&Thibault;,P.J.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M].London: Equinox,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