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劉丹丹 張玉鵬
摘?要:隨著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相關研究在不斷增多。其中,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因素,所以本文在調查分析揚州地區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的基礎上,就其構成要素和評價指標進行重點分析,以明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育的方向,為揚州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指標;大學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8)07-0128-02
一、 引言
近年來,隨著高校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在校大學生的數量在持續穩步地增長,這為地方經濟發展培育了大量高素質人才,但是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在不斷增大。于是大學生如何實現高質量就業問題、如何更加有效地服務地方,開始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很多人將大學生就業難歸因于高校畢業生的增加,但是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大學生能力素質與社會需要不匹配之間的矛盾。面對大學生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競爭壓力,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導向作用,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準確的評價,讓大學生可以全面、科學、深刻地認識自己,明確自身的競爭優勢和素質缺陷,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及時地查漏補缺,完善自身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這樣才能有效減少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各種障礙,實現大學生就業能力建構與當地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
二、 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內在的就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具體由就業意識結構、就業心理品質結構和就業知識結構三個子系統構成。
(一)就業意識結構
就業意識主要是指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所需要展現的就業動機、職業理想、價值取向、社會需要、興趣偏好等方面的內容。就業動機和社會需要可以說是大學生就業意識中最基本的內容,對大學生的就業行為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是大學生就業選擇的內在驅動力。興趣偏好和價值取向則是直接影響學生對某一職業的就業情緒和態度定向,職業理想則主要是表現大學生對理想職業的向往和追求,所以職業理想、興趣偏好和價值取向是大學生就業意識中的高層面的內容。很多大學生就業難,與自身的就業意識薄弱有很大的關系。根據調查,當前,大部分學生沒有職業理想,過于看重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職位等,尤其是本科高校。高職院校學生則比較看中就業的城市,這就會造成大學生就業視角和選擇范圍的狹小。
(二)就業心理品質結構
就業心理品質主要是指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獨立性、適應性、堅韌性、合作性、創造性等特質。獨立性主要表現為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有個人的主見,就業思維和就業行為不受他人的不良影響,能夠保持自己獨立的判斷和思考;適應性主要是指大學生在面對復雜就業環境時的適應能力和靈活應變能力;堅韌性主要表現為大學生在就業障礙和困難面前所展現出的堅持不懈、頑強拼搏和奮發上進等方面的心理品質;合作性主要是指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展現出的交際能力、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等方面的心理品質;創造性主要是指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這是用人單位最為看重的心理品質。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品質,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是學生實現順利就業的重要條件和保障,但這些卻是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過程中容易被忽視的內容。
(三)就業知識結構
就業知識結構作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中的基本素質,涵蓋了專業知識、職業知識、職業規劃知識和創造性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專業知識和職業知識主要是指大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職業規劃知識則是指大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規劃意識、規劃能力以及人生規劃能力等,是實現職業生涯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創造性知識則主要是指大學生對綜合性知識的創新應用能力、實踐創造力等。根據調查,揚州各高校都開設了就業指導方面的課程,以完善大學生的就業知識結構,且授課方式多樣,但是學生普遍表示課時數較少、內容更新上略有不足。
三、 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評價指標分析
對大學生就業指標體系的確定,有助于高校明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方向,也可以作為大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標準,對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專業能力的評價
大學生的專業能力主要是在系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實習中形成的,但是目前高校在人才培養上“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比較明顯,在專業能力的評價上也是以理論知識的考核為主,所以很多學生在畢業時專業素質不過硬,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專業素質要求。因此,對于大學生專業能力的評價,需要制定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兩個方面的指標,這樣可以促使高校加強對于學生理論知識培養的同時,提高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力度,給學生更多的專業技能實踐、實習、實訓的機會,有效提高學生就業能力與職業崗位需要的匹配程度。
(二)實踐能力的評價
在知識經濟背景下,社會分工雖然越來越精細,用人單位在更加強調學生實踐技能素質的同時,對大學生的實踐執行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必然會涉及很多方面的部門合作、人際溝通和團隊協作,因此,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基于當前社會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主要需求,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評價,需要建立面向人際溝通與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與集體協作能力、組織能力與制度執行能力、對新技能的掌握能力等評價指標,促使學生對自身的實踐能力素質進行不斷的健全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
(三)思維能力的評價
思維能力是指人們采用一定的思維方式,對思維材料進行分析、整理、鑒別、消化、綜合等加工改造,能動地透過各種現象把握事物內在實質聯系,形成新的思想,獲得新的發現,制定新決策的能力。隨著崗位競爭壓力的增大,當代大學生要想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需要具備思維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靈活判斷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這些思維能力會在學生的職業工作崗位上發揮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針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評價時,高校要積極建立思維能力方面的評價指標,加強對于學生在理解力、概括力、應變力、反應力、創新力、策劃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的評價,讓學生提高對自身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視。
(四)自我意識與發展能力的評價
大學生若想順利就業和促使職業發展,需要實現從學生角色向職業人角色的有效轉變,這種角色的轉變,在很多時候需要學生主動地轉變。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發展能力,這樣才能提高對工作崗位和社會的主動適應能力,能夠在新的職業環境下更好地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能夠根據職業發展需求加強自我學習和主動進步,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持續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因此,在對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與發展能力進行評價時,高校要著重評價學生對職業權利和義務的認知能力,在工作和任務面前展現出的責任意識、主動意識,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的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發展、自我發展、自主學習、敬業精神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五)適應能力的分析
適應能力是指個體面對復雜變化的社會環境的一種準備心理,及進入社會環境后的承受能力和利用社會資源的能力。大學生的適應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學生在進入職業環境后能否快速地進入職業角色,在相對復雜的職業環境下是否積極主動地調整,展現出良好的工作狀態。可以說,適應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用人單位的工作要求,容易干出工作業績,敢于面對社會與職業競爭,所以是用人單位非常關注的內容。高校對于大學生適應能力的評價,可以重點從忍耐力、壓力承受力、抗挫折能力、主動調整能力、危機應對能力等指標進行考核與評價。
(六)應聘能力的評價
應聘是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重要一步,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應聘能力和應聘技巧,才可以更好地展現自己的職業素質和競爭優勢,為個人的順利就業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高校對于學生應聘能力的評價,應當著重考核學生的競爭意識、自我介紹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推薦能力和職業規劃能力等,促使學生可以在應聘過程中展現出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外在形象。
四、 結語
總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是十分復雜的,其中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所以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也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一蹴而就的。高校只有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積極構建科學、全面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指標體系,明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基本方向和內容,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缺陷進行理性的、深層次的分析,制定更加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才能促進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徐軍,杜震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與企業用人要求差異的對策研究[J].職業,2015(23):156-157.
[2]高巍,任曉維,賈鈞.人力資源視角下內蒙古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J].中國商論,2016(28):189-190.
[3]黃炳超.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的要素、特征及構建途徑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5(8):8-12.
[4]朱勤.產業升級與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要素實證研究——基于浙江省327家企業的問卷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14(5):81-84.
作者簡介:
王華,男,江蘇響水人,碩士,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職教育管理;
劉丹丹,女,山東煙臺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高職教育管理;
張玉鵬,男,江蘇儀征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