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玉紅
【摘要】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職業教育培養的應該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職業教育應該從制度設計、辦學理念、教學過程、實習實訓、校園文化等全方位貫穿工匠精神的培養,同時還要有積極有效的財政支持作保障。
【關鍵詞】工匠精神 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極致的態度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體現在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是在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過程中,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
職業教育是指為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技能或職業知識、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從而滿足從事一定社會生產勞動的需要而開展的一種教育活動。職業教育的目的是滿足個人的就業需求和工作崗位的客觀需要,進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快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由過去的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面臨著轉型升級的產業結構調整壓力,而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也是強國之本、興國之源的制造業,面臨著勞動力數量降低、成本上升,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難以持續,國際市場競爭乏力等一系列問題和挑戰。為此,培育我國經濟增長新動力,提升經濟發展的國際競爭優勢,使“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成為必由之路。而作為制造業立足和發展根基的工匠精神,在促進我國制造業的騰飛以及職業人才培養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
一、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致性
工匠所從事的工作,并不是日復一日的重復性簡單機械勞動,而是一種持續性的創造過
程,是不斷對技藝、產品進行提升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練就了精湛的技能和高超的技藝,而且還擁有了專注、負責、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榮譽感和使命感。而這正是現代職業教育所培養人才的終極目標。職業教育不僅要使學生學會在某一領域應用與操作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和訓練過程中盡可能做到“極致”和“完美”,潛心努力不斷提高技藝水平。使經過職業教育的學生不論從事那種職業都應具有專注、細致于技術工作的專業精神,具有忠誠于職業、獻身技術工作的良好職業態度,同時還具有樂于技術工作必須具有的較高的人文素養。可見,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各類勞動者是職業教育必須堅持的人才培養理念和目標。同時,也只有培養出無數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才能實現我國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的轉變,提升“中國制造”的含金量和競爭力。
二、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的靈魂。職業教育從內涵上來看不僅包括職業知識的學習、職業技能的訓練,還包括職業道德的培養,三者缺一不可。而現在職業教育中往往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重視不夠,對學生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不夠,加上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學生缺乏刻苦鉆研,追求卓越的意識。所以,必須補齊短板,在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的同時,使其這種知識和技能在從業中具有可持續性,即把工匠精神的培養與訓練貫穿在職業教育的全過程中,把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石深深的根植于學生的腦海中。
三、職業教育中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
1.提升辦學理念。
職業院校在制度制定、人才培養模式上應有效引入工匠精神理念,辦學者要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對于職業教育的價值和院校改革創新發展的現實意義,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校企合作為主要模式的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職業品格與職業綜合素養,將工匠精神作為辦學理念融入辦學的全過程。
一方面將工匠精神納入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培育課程當中,增強學生職業認同感,另一方面通過實習實訓課程中嚴格的操作規范,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匠心。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促使學生內心工匠精神的孕育。
制定適當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細心觀察學生的特質,發現學生的潛力并巧于挖掘學生的天賦,積極培養他們在專業某一方向的興趣,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探索,做到精益求精,使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實踐鍛煉。
實踐是滲透“工匠精神”培養,提升職業教育人文價值的重要渠道。只有與具體的職業場景相關聯時,學生才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工匠精神的實質與價值。構建仿真工作環境、進行專業實訓是較好的培養方式;直接把學生送進企業實習或頂崗實習;職業技能大賽也是培養“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應該積極創造條件,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技能大賽中,通過參加職業技能大賽,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技能、教師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師生堅忍不拔、團結合作、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同步提升了師生的職業素養。
3.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氛圍建設中。
學校建設“本質上應該是一種文化建設,是一種文化氛圍和文化育人環境的營造活動,也是一種讓會文化樣板的打造活動”。“工匠精神”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形態,而文化的形成相對來說是緩慢的、長周期的,且耗時耗力見效慢,但這種文化將會對受教育者產生長久和深遠的影響。因此,職業教育要從多方面狠下功夫,擯棄以往浮躁、功利的工作作風,不追求“短、平、快”的即時利益,營造寬松、和諧、友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比如,通過校企文化的融合,宣傳注重質量意識的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多開展一些注重細節、精致專一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如關于職業精神的演講和征文比賽、先進工匠人物事跡展覽、工匠人物交流會或講座等。營造一種敬業樂業、嚴謹專注、樂于奉獻、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其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領作用。同時,打造以“工匠精神”為樣本的校園器物文化,如在校園內樹立工匠名人雕塑、工匠勞動壁畫、工匠精神相關標語等,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價值,進一步提高自身對“工匠精神”的堅持和追求。
用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環境保護“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延續。用切實有效的手段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在社會中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鼓勵“工匠精神”的價值追求,推崇工匠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職業精神,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
4.經濟財政激勵。
即便在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國家,仍然強調政府對職業學校經費的負擔責任。政府必須承擔起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艱巨的責任。探索與落實財政激勵產教融合的多種形式,運用有效的財政激勵政策,以短期利益驅動企業樂于投資職業教育,引導支持企業參與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來。
作為普通勞動者來說,職業精神的培養,需要制度體系的激勵與社會氛圍保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者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更多地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果實。勞動者才能耐心堅守,腳踏實地地進行生產制造、技術創新,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