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次研究利用新的任務評價表格和評價指標,結合熵值法計算公式對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進行客觀性評價,目的是為了用更客觀的評價指導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過程。
【關鍵詞】熵值法 指標量化 職業素養 評價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226-03
一、研究緣起
中職學生綜合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的能力考評反映中職學生在校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掌握程度,是反映學生個體綜合素質及個性發展的關鍵指標,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專業課程培養目標要求的重要依據,是作為中職技能高考和就業的依據之一,也是作為診斷和改進職業技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目前常用的學生專業學習能力考評方式主要通過“自評”、“小組評定”、“教師評定”三級評價模式,或是“‘自評×40%+‘師評×60%=總評”的師生共評模式 ,這兩種評定模式往往容易加入各自的主觀感情因素,并不能完整的、客觀的評價學生的實際專業學習能力。
因此,對于中職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考評過程,在考慮多種考評因素結合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的變化過程,這就需要一種能根據各項評價指標值的變異程度來確定指標權數的客觀賦權法,既能避免人為因素帶來的主觀偏差,又能客觀反映學生實際專業學習能力的評價方式。
二、核心概念解析
本次研究過程主要采用了熵值法原理,結合學生個體動態發展的特點,按照熵值法計算流程進行操作,保證本次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相關概念解釋如下:
1.熵值法原理:熵(EntroPy)的概念源于熱力學,是對系統狀態不確定性的一種度量。在信息論中,信息是系統有序程度的一種度量。而熵是系統無序程度的一種度量,兩者絕對值相等,但符號相反。根據此性質,可以利用評價中各方案的固有信息,通過熵值法得到各個指標的信息熵,信息熵越小,信息的無序度越低,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大,指標的權重越大。
2.動態性原理:系統的一切聯系(包括整體、要素、環境間的各種聯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變化的,系統的這種特點即動態性,對這一規律的表述和解釋稱為動態性原理(可以理解為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而并非事物的集合體)。
3.熵值法操作流程:熵值法是用來判斷某個指標的離散程度的數學方法,可根據各項指標的變異程度,利用信息熵這個工具,計算出各個指標的權重,為多指標綜合評價提供依據。
三、研究的實施和過程
(一)研究流程概述
本次研究以本校15級電商專業34位學生為對象(N=34),以高職考試課程《網站建設與維護》科目為專業能力評價載體進行,通過利用《網站建設與維護》教材技能掌握要求和高職技能考試考綱作為對于學生此項專業學習能力考評的各項基本指標,共選取了55個細分指標(M=55)。在對于指標進行量化分析后進行指標的標準化處理(采用十分制),然后計算每個指標的比重值P和信息熵值E,再根據各個指標的差異系數G來確定它們的信息熵權值W,最后利用熵值法計算出每個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得分S作為評價的依據。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對現有的學生專業學習能力考量指標進行分析和處理,再利用熵值法計算出每個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得分后對于傳統的評價模式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研究熵值法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可行性。
(二)具體研究過程和內容
1.現有的評價模式分析
電子商務專業課程評價方法目前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對每項任務采用學生自評、組內互評、教師評分的三級評價方式,學生自評占30%,組內互評占30%,教師評分占40%。評價時采用的是百分制,計分時以5分為一個檔次進行。
第二種是對每項任務進行自評、教師評分的兩級評價方式,學生自評分占比40%,教師評分占比60%。評價時采用的是百分制,按細化配分表進行。
從這兩種評價方式對比,第二種評價方式更科學化、細致化,主觀評分因素相對影響小,同時又融入了職業素養評價,更符合當前中職教育中對于學生職業素養能力的測評要求。
縱觀以上兩種評價方法,雖然第二種方法在評分內容上更加細化,便于進行評分的操作實施,但在實際評分過程中每項評分指標的配分細則缺失,至少缺少了配分依據。
2.評價改進模式闡述
在目前中職專業技能指標評分中,實現智能化的自動評分很難完全實施,主要還是靠人為的評分為主,難免產生主觀性,為了盡可能的減少主觀性評分帶來的對于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總體評價的客觀性需求的影響,需要盡可能的細化或是減少主觀評分分值,再利用客觀的計算方法把這些分值進行處理,形成最優化的、主觀影響小的、比較客觀的評價得分。為了減小主觀因素影響,同時也為了實現在研究過程中的異質指標的同質化處理過程,筆者設計了以下細化評分表(如表一所示)。
此表有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理論知識評價,根據學生對理論知識“弱、中、強”三種掌握情況進行對應打分。第二部分為技能實踐過程中任務完成情況的評價,根據學生“未能完成、基本完成、全部完成”三種比較容易識別的情況進行對應打分。第三部分是職業素養評價,根據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要求,對“積極主動能力、創新探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四種主要能力進行相應賦值加分,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具體展現了幾種能力就相應的加上職業素養能力分值,每項一分,共有四個加分值。例如某位學生在某項任務實施過程中“理論知識”掌握為“中”,得2分,任務完成情況為“基本完成”,再得2分,在任務實施過程中體現的“職業素養”有“積極主動性、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三項,則再加3分,最后這位同學的這項任務總得分為2+2+3=7分。這份任務指標量化評分表的特點是結合了原先老式評分表的知識+技能的評分思路,又充分融入了職業素養態度的全人教育理念(C能力=(K知識+S技能)A態度),在增加了職業素養評分比例的同時,使理論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的打分變得更為簡單和可操作,減小了主觀影響因素的分值差。
3.熵值法評價過程研究
專業能力的學習是一個過程性學習的過程,需要不斷積累過程性數據,筆者的研究過程思路是通過對55項指標的任務實施,并利用“任務指標量化評分表”進行賦值記錄,最后使用熵值法這種比較客觀的數值分析方法進行多指標綜合評價,最終得出34位學生中每一位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能力評分。
具體研究過程分為以下七個步驟:
(1)選取評選同學數量N和專業能力評價指標的數量M。
(2)指標的標準化處理:異質指標同質化。
在熵值法應用的某些領域,由于各項指標的計量單位并不統一,比如在大數據檢索應用中,數據格式多種多樣,有數字、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很難進行統一標準的量化評分,因此在用它們計算綜合指標前,我們先要對它們進行標準化處理。不過慶幸的是,專業技能指標描述雖然不同,但它們的評價標準都可以通過 “任務指標量化評分表”(如圖一所示)進行十分制的數字化統一,使得整個指標體系同質量化變得簡單。
(3)計算指標的比重P。
因為在研究時設定了xij為第i個同學的第j個指標的數值。(i=1,2,…,34;j=1,2,…,55),在逐步完成“任務指標量化評分表”數據的同時,也是記錄xij值的過程,如圖2中x35的值是6。在記錄并填寫完整的“任務指標量化評分表”后,利用公式一計算各項指標的比重值P。
通過觀察圖6可以看出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整體比較接近,這也基本符合他們從高二選拔分流出來參加高職考試的優秀學生特點,當然也不難看出存在個體性差異。
經過以上七個步驟的實踐和數據處理,再進行得出的綜合評分表排序處理就可以非常直觀的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得分情況和34位同學的專業能力排序情況。
四、研究結果闡述以及后續思路
在2017年12月進行的電商高職技能考試后,我校專業技能考試平均分為98.4分,位居杭州市第一。我把34位考生的高考成績與考前利用熵值法計算的每位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得分進行對比分析,發現他們的高考得分、排名與綜合評分S值的高低、排序幾乎一樣,這充分印證了利用新的“任務指標量化評分表”對每位學生進行指標量化后,利用熵值法能夠客觀的評價學生專業學習能力,體現出這種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利用熵值法計算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改進了教學評價方法,能夠讓授課教師更客觀的了解每一位同學的專業課程學習狀態,從而指導教師更好的進行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研究的結果雖然跟預期一樣,不過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此項研究還有很多可以改進、完善和挖掘的地方,例如可以利用評價得分表計算每位學生每個技能模塊的單項綜合能力得分,從而進一步發現每位學生在四個主要技能模塊中的橫向和縱向對比值,對于學生在單項模塊的能力改善和突破提供了依據和方向,還可以利《學生任務指標量化評分表》進行圖形化展示,更直觀的了解每位學生的技能優勢指標和薄弱環節。
在實踐研究中驗證觀點,在實踐研究中發現新的探究點,對于熵值法的應用研究和探索仍可以深入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李興斯. 熵與最優化算法.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9.
[2]馮瑞. 溯源探幽:熵的世界.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6.4.
[3]徐寶良. 網站建設與維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9.
[4]曹雪虹.信息論與編碼.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7.
[5]湯甦野. 熵:一個世紀之謎的解析.安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10.9.
作者簡介:
朱鋒(1976.12-),男,浙江杭州人,漢族,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電子商務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