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羽
(綿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教師教育類公共課(例如教育學、心理學)是高師院校非教育學專業師范生必修的基礎課,它以形成學生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相應的教育教學技能為基本目的。作為地方高師院校師范類專業的必修課程,它不僅僅是現今考取教師資格證必修的課程,其中包含的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知識也是師范生必備的知識。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是對“課程思政”的科學概括和集中闡發。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辦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教師教育類公共課中推進“課程思政”已成為改革的必需。
“課程思政”,它既不是指具體的思政課程,也不是要新增幾門思政課替代現有的思政課程,而是通過深入挖掘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的德育內涵和德育因素,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合,促進實現從“思政課程”主渠道育人向“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創造性轉化[1]。
國外沒有明確有關于“思政課程”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其提倡的“政治社會化”和“公民教育”等在實質上等同于我們所說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國是最先提出公民教育這一概念的,后德國教育學家凱興斯泰納將公民教育理論進一步完善,提出了“國民公民教育論”,他認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忠于本國的公民。美國對思政教育的研究關注于公民教育的方法途徑及評價體系,主張通過開設哲學、宗教、歷史等相關課程向高校學生灌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
國內對于“課程思政”的研究大致可概括為四類。第一類,關于“課程思政”內涵和相關理論的探討。例如邱仁富在《“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中探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關系、二者同向同行辯證關系,提出推動二者同向同行的對策。第二類,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課程思政”的思考。例如劉承功在《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中提出要圍繞"課程思政"所要求的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進行系統梳理和改造,深入挖掘各門課程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著力形成富于特色的課程體系和有效的工作體系。第三類,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研究。例如余江濤等在《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中得出:理工科課程與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有顯著差異,把兩者大而化之、等量齊觀不利于理工教師開展工作,對理工科課程思政作用的生成機理和邏輯結構的明確是理工科教師落實“課程思政”的關鍵。第四類,在各門專業課中實施“課程思政”的研究。如魯晨琪的《<網絡營銷與創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提出更新課程標準,建立思政內容資料庫;完善課程考核方案,增加思政考核模塊;創新教學方法,引領行動自覺的對策。
1.地位低,重視不夠
教師教育類公共課是師范專業學生的公共必修課,是師范生教育教學通識性知識和技能掌握和形成的重要課程。但由于“公共課”的身份原因,很多學生都不重視,使得這門必修課變成了“逼修課”。現實教學中我們發現,公共課是學生逃課率最高的課,也是學生最容易“舍棄”的課。
2.內容空泛,知識情境“空殼化”
縱觀公共教育學教材,盡管由單一走向了多元,至今已有200多種,但其課程知識的展示多表現為較強的客觀性、理論性強的言說方式,這與教師知識的經驗性相去甚遠,而教師是要獨自面對變化的教育情境,任何客觀性的理論說明,都必須轉化或接受有條件有情境的現實挑戰,轉化為實踐智慧[3]。而從事公共課教學的教師有自身的學科背景,在教學中不可能對各學科的情境都輕松駕馭,導致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出現理論與學生今后教學實踐的脫節。
3.課程實施單一,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一方面,教學資源單一。所有公共課老師使用配備的教材,很少會開發、拓展教學資源。另一方面,教學方式單一。一般常用講授式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課堂互動較少,很少使用除了PPT以外的教學媒體。加之理論講授容易枯燥,學生積極性較低。
1.樹立課程思政理念,設定課程目標
首先要結合教育部專業目錄及師范教育專業認證通用標準的要求,梳理各學科(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明確寫入專業培養方案的畢業要求中,將要求中這些非技術層面職業素養的達成落實到具體的專業課程中,進而在課程教學大綱中進行明確,從而推進思政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全面滲透[4]。
2.積極開發隱性教材,結合內容開展課程思政
教師教育類課程不僅要傳遞給學生基本的教育教學概念與原理,更重要的是要讓師范生具備改變傳統教育教學觀念方法的意識和能力。教師應積極開發隱性教材,主動尋求教學資源,依托教學內容(或案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育學》公共課里“師德”的章節,可引入典型的教師楷模的事跡,讓同學們學習先進、學習榜樣,把教師德行的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創新教學方法,利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引入思政教育資源
公共課的通病之一就是教學方式單一,理論性太強,課堂枯燥乏味,學生積極性不高。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公共課教師在教學中可積極嘗試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例如:可增設學生“課前小講堂”,每次課前5分鐘給師范生上臺交流表達的機會。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可采用視聽技術,播放具有教學意義的視頻。例如,在講到“師德”這章節,可播放《放牛班的春天》、《美麗人生》的片段,播放后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說說觀影感受,教師也可適時向他們介紹現在我們國家正在大力推行的課程思政,就其內涵及實施現狀做全面的闡述[5]。
4.公共課教師思想政治素養的提升
要開展課程思政,教師首要要具備一定的思政知識和素養。首先,要提升公共課師的思想政治素養,了解必備的、重要的思政教育知識和技能。其次,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規律,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其特定的要求和規范。最后,要樹立課程思政的意識,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滲透課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