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帥玲 張景新 余麗云
摘 要: 資助工作是幫助高校家庭貧困大學生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如何對資助工作做到“精準”,做到“扶真貧、真扶貧”,讓每個在校學生都能夠順利完成大學學業,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面臨的新挑戰。本文通過對當前我國高校的扶貧資助工作中存在的評選機制不健全、認定受資助學生的困難性及評定后監督機制不完善等方面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
關鍵詞: 精準扶貧 資助管理 高校貧困生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不斷完善國家助學制度,保障每一個學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是推進教育公平的一項重要措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李克強總理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制度,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困難而失學,也決不讓一個家庭因為孩子上學而陷入困境。”劉延東副總理在全國高校國家獎學金頒獎大會上強調:“無論遇到多么大的困難,國家促進教育公平的決心不會改變。”這就要求高校學生資助管理必須將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工作指向精準化,不斷增強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讓每個在校學生都能夠順利完成大學學業。
一、在高校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意義
1.在高校推進精準扶貧是落實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體現。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2011年度《中國家庭教育消費報告》是通過調查30多個省市的3萬多家庭的教育消費狀況產生的,調查對象重點是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及消費意識的中堅階層,作為主力消費人群,其教育消費理念與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家庭關于教育投資的整體趨勢與期許,報告顯示,被調查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費支出的平均金額為1370元,占家庭總支出的44%。報告解決貧困家庭的教育費用,一方面可以讓一部分家庭擺脫貧困,另一方面這些受過資助的高校學生畢業后用自己在大學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徹底脫離貧困狀態。
2.推進教育公平是最根本的精準扶貧。
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專門講道:“治貧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第31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回信中再次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一方面連接著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為社會提供勞動力。教育平等就顯得至關重要。教育平等是就業平等的前提。
二、我國現行大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1.負責資助的管理隊伍機制不健全。
學校沒有專門負責資助管理的機構,一般都是掛靠在學工處或者招生就業處,這些人員平時事務多且雜,資助只是他們的工作之一,一般把它當作行政工作之一,具有時間性和階段性,與學生交流和學生反饋機制不是很多,不能作為一項長期工作持久進行和關注。
2.精準資助對象認定困難。
(1)評定的材料可信度待考
在學校,一般以學生交的家庭貧困調查表為主,班級有三分之二的同學都能蓋到村委會和鎮上的章,這給認定受資助對象工作帶來了很大不便。這些材料的真實性也有待考證。
(2)評定的過程單一化
受資助對象的評定過程:國家政策文件下達到各個學校,學校學工處下發文件到各個院系,一個輔導員一般負責六七個班級,具體事務落到了各班班干身上。班干與同學們接觸的時間長,比較了解情況,但是難免在評選過程中有一些人情因素,即使出現不公平的事情,事后也無法對他們追究責任。
3.學生受資助后資金監管不力。
雖然在評選前及評選過程中,學校一直強調要合理利用受助資金,但是還是有個別同學出現請客吃飯現象。有的同學秉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予舉報。某些班級班干為了不得罪人,甚至把受助資金平分。即使有同學舉報,結果也是取消弄虛作假同學的資格,但是對班干沒有明確的文件要追究責任。
三、實現高校學生管理精準扶貧工作的思路
1.提高學校管理部門對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意義的認識。
實踐證明,組織領導是否得力,保障是否有力,是精準識別工作能否加快進行的關鍵。希望學校主管領導,特別是主管學生的領導,進一步加強對精準識別工作的重視,必要時親自帶一、兩個班級,去班級中走一走、看一看,感覺感覺,在評選過程中出現哪些問題,大家拿出來討論,如果是普遍的問題,就制定政策解決。不要總是聽匯報,說外行話。
2.完善高校精準扶貧認定機制,保障扶貧做到精而準。
(1)制定完善的精準扶貧認定制度
精準識別和精準認定是精準扶貧的前提。對于貧困生的“精準識別”上,首先要根據村委會、鄉鎮政府蓋章的家庭情況調查表和扶貧辦發放的扶貧手冊為依據,其次要結合在校的實際表現,指定評分細則。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能源建筑與環境學院為例,評議小組成員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和對同學負責的態度,憑申請人申請材料并結合申請人日常消費及影響其家庭經濟狀況的有關情況,對提出認定申請的同學進行打分(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80%以上評議小組成員進行打分有效),0分最低,10分最高,每位申請人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后,算出平均分設為A,全班同學再對其進行投票,計算出投票率后設為B,按照A*70%+B*30%計算出的總分高低排出名次,排名在班級人數前30%的認定為家庭經濟特別困難,排名在班級人數30%-60%的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這樣的做法加上細化識別標準,使精準識別工作更趨科學化、定量化。endprint
(2)做好精準資助“兩評議一公示”
在評議環節,一定要選好學生代表,學生代表對申請貧困金的同學進行會議評議,并對評議的結果進行公示。學生代表的選舉要公平公正,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即既要有班干部,又要有普通同學。對于對評選過程有疑慮的學生,也要讓他們列席評議會議。
(3)處理好精準資助工作中不斷出現的技術性問題
高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由于地區經濟和消費理念的差異,在評議小組評定過程中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精準扶貧機構不僅僅要下發文件,還要對一些問題編制50問、100問進行解答。對于一些動態的問題,甚至要采用精準扶貧平臺進行在線答疑。
(4)成立精準扶貧監督機構。
每年派負責資助的老師到貧困生家里家訪,通過實地走訪,拍照、錄像的形式,保證扶貧的公正、公開、公平性。同時,班級要成立精準扶貧監督小組,讓同學們監督受資助同學日常思想、學習、生活方面的情況,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選派學生代表,與輔導員一起到申請貧困資助的學生家里了解情況。
3.運用多方面、多層式的方式方法精準扶貧。
(1)國家和學校除了提供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學校勤工儉學、社會獎學金等方式外,還要設立臨時或長期救助資金和救助輔助形式。
對于已經認定的精準扶貧對象,我們要提供多種渠道和方式,一方面為他們提供鍛煉自身能力的機會,另一方面要給予他們物質補助和獎勵,不讓他們因為貧困而退學。除了一些常規的項目以外,學校也可以與企業合作,為這些學生提供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的機會。或者在學校為他們提供創業平臺,成立創業公司。
(2)把精準扶貧與就業工作結合
高等學校要做好貧困戶子女的就業幫扶和援助工作,建立貧困學生動態幫扶檔案,在各類就業招聘洽談活動中給予重點推薦。各校要指定輔導員、班主任開展“一對一”幫扶,并至少落實“一次個體咨詢、一次優先推薦、一次技能培訓、一項就業補貼”等幫扶措施,力爭畢業的貧困戶子女都實現就業。教育廳將農村貧困戶子女就業幫扶工作列入區內高等學校落實畢業生就業政策的重要內容進行績效考核。
(3)建立精準扶貧網絡大數據共享平臺
統一工作平臺和服務窗口。建立遍布全國的服務窗口和電話中心及統一的網站。網站中可以查詢學生的家庭經濟信息、從小學到大學的資助記錄、信用記錄、平時消費等記錄。
四、結語
實施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扶貧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它關系到教育公平、社會公平,影響到學生順利完成大學學業、未來生活和事業的發展。我們要利用網絡平臺,通過社會、家庭、學校和班級資源的整合,共同努力將資助工作做到“精準”。
參考文獻:
[1]鄧巍偉.基于貧困生認定的高校資助精準化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1):110-112.
[2]梁東剛.高校國家獎助學金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16(01):78-80.
[3]龍媛.堅持助人育人并重實現高職院校精準資助[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09):232-233.
[4]劉利,馮縵.高校獎助學金申請發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J].教育現代化,2016(09):113-115.
[5]丁正榮,劉文慶.新常態下高校學生“精準扶貧”問題分析與實施策略[J].機械職業教育,2016(06):29-30.
[6]黃莉,唐艷乾.廣西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分類管理培訓機制的探析[J].高教論壇,2016(06):84-87.
[7]黃澤良.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實踐和探索[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77-80.
[8]鐘軍.淺析美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及其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0):91-93.
[9]劉余霞,蘇偉剛,趙恒芳.高校國家獎助學金育人功能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0):234-235.
[10]田中良,張娜.高校家庭困難學生精細化甄別方法初探[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95-97.
[11]鐘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101-104.
[12]楊昆.淺談“精準扶貧”對優化高校貧困留學生資助體系的啟示[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04):338.
[13]王一筱.高校貧困生的人文關懷體系研究[J].知識文庫,2016(09):56.
[14]伍玥琪,于杰.高校院系“精準化資助”工作思路探究——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為例[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1):8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