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云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學生的求異思維又是其中的重點內容。一般來說,學生的求異思維體現了這個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展示了學生的思維水平。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學生求異思維的發展非常重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能力;求異思維
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非常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自身的發展,導致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不到相應的提高。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要積極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充分和學生搞好關系,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求異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可以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小學數學本身就有著發展學生求異思維的優勢,下文筆者將對小學數學課堂中求異思維的培養策略做出一定的討論。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求異意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想要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可以不知不覺地參與到教學中,有效鍛煉自己的求異思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以一個有趣的故事作為課堂的開頭,或者是引入學生現實生活情況來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使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比如,在學習二年級數學下冊“生活中的大數”時,為了加深學生對生活中大數的了解,激發學生初步學習到計數單位“萬”,并且可以熟悉地了解個位到萬位的順序,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到學習知識和實踐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對數字有一個大致的認識,比如班級里有多少學生?整個年級有多少學生,整個學校有多少學生?讓學生對數字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后,還可以讓學生閱讀句子,思考句子中提到的那些使用漢字來描述數字的大小,如果轉換成數字,應該怎樣寫,比如教材中的練習:長江一共有六千三百千米。中國海岸線一共有一萬八千千米。其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數字來寫出其中表達的數字。此時,有學生就出現了一定的求異思維,比如在表達數字時我們用的統一單位,那如果不使用統一單位千米等來表示,又應該怎樣表示呢?通過這樣的問題,教師應該充分保護和發展學生的求異意識,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從而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
二、引導質疑,培養學生求異習慣
在數學的學習中,提出對問題和答案的質疑永遠都是對于學生求異思維培養的最好方法,教師通過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從而對某些數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設置一些容易讓學生有啟發的問題,或者制造相關的懸念,讓學生可以自己嘗試著提出相關的問題。
比如,在學習到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圖形,從而提出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求異的習慣和意識。在認識軸對稱現象時,可以讓學生先觀察自己平時經常接觸到的軸對稱圖形,比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讓學生進行判斷,這些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在進行觀察、對比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提出正方形一般都有兩條對稱軸,立馬就有學生提出問題,如果換個角度,會清楚地觀察到,正方形的對角線也是兩條對稱軸。教師應該抓住這種機會,引導學生進行質疑,那對于圓形這種特殊圖形,其對稱軸應該怎么計算呢?三角形的對稱軸時好找時不好找,有些有,有些沒有。通過教師巧妙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讓學生的求異思維可以充分得到發展。
三、對比探究,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在教師適當幫助學生養成一定的求異思維和習慣時,教師需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求異方式,學生在求異的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階段學生的經驗還不是特別足,所以很多學生在面對新的問題時,很容易產生慌亂,不知道該怎么處理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對比探究,提高學生獨立求異的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的生活經驗也不太足,雖然某些知識認真理解和掌握了,但是在實踐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性,教師針對這種情況,應該盡量多給學生創造一些實踐的機會和空間,鞏固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一些比較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者獨立思考的方式來完成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多種多樣的開放性練習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
總的來說,小學數學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開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肩負起相應的責任,注意通過教學過程來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習慣,為學生在之后更加困難的數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盡量鼓勵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爭取做到標新立異,落實提高自身思維的求異性,通過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求異思維。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