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容+蔡建文
摘 要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與時俱進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與傳統扶貧理論相比,實現了四大創新。一是扶貧理念大調整,以人為本,多元參與,扶志扶智,杜絕脫貧返貧;二是扶貧模式上大轉變,實施“精準滴灌”、“內生造血”、“生態生產”式扶貧;三是扶貧手段大優化,通過分類幫扶、強基固本、統籌全局,大大增強了扶貧開發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系統性;四是扶貧機制大變革,著力構建貧困群體識別機制、優化工作管理機制、強化考核監督機制,確保精準扶貧的藍圖變成現實。
關鍵詞 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 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1.069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the basic strategy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has achieved four innov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econd,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on the big chang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ion drip irrigation," "endogenous hematopoietic", "ecological production" typ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ird is to promote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is greatly optimized,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of help, strong base and consolidate, co-ordinate the overall situation, greatly enhanced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effective and systematic; the fourth i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change, focus on building poverty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assessment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to ensure that the blueprint for precision poverty has become a reality.
Keywords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ion out of poverty; mode innovation
反貧困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實施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先后使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但是,當前的扶貧開發工作仍然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與時俱進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這是他在縣、市、省到中央40多年工作實踐基礎上作出的戰略決策,也是對傳統扶貧理論的重大創新。
1 扶貧理念大調整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思想認識到位,才能找準工作定位。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對扶貧理念的大調整,是對傳統扶貧理論的第一大創新。
1.1 以人為本,實現共同富裕
以往的扶貧開發目標定位僅停留于簡單脫貧,且過于注重收入增長,這種理念使得扶貧工作在實際運行中發生了“異化”,出現了虛假脫貧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以人為本,實現共同富裕,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核心理念。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將人的發展放在第一要位,才能防止形式主義,正確引導新一輪扶貧攻堅的發展方向。實現共同富裕,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扶貧開發工作提出的目標,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核心所在,也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應有之義。
1.2 多元參與,創大扶貧格局
在以往的扶貧開發中,基本上是由政府全面主導,完全依靠政府行政命令,大規模投入扶貧資金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進行扶持和救助。面對數量龐大,分布范圍廣,情況復雜的各種貧困,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多元參與,創大扶貧格局,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對過去扶貧理念的又一調整。大扶貧格局打破了舊觀念的束縛,引入非政府力量,極大地提高了扶貧開發的工作效率。它強化了社會層面的扶貧參與度,激發了扶貧開發的社會活力,提高了新一輪扶貧攻堅的工作效率。
1.3 扶志扶智,杜絕脫貧返貧
對于貧困人民來說,他們掙扎在是否活得下去的現實困境當中。長期生活在與貧困對抗的絕望和沖突中,他們“貧窮志短”,缺乏改變的信心。因此,要徹底改變貧困,就要改變“幫扶就是幫錢幫物”的傳統扶貧理念。
扶志扶智,杜絕脫貧返貧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扶貧理念上的重大調整。扶志,是要通過各種有效措施使貧困群眾樹立脫貧信心;扶智,是要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2 扶貧模式大轉變endprint
當前中國扶貧脫貧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傳統扶貧模式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實施過程中由傳統的“大水漫灌”、“外部輸血”、“資源開發”式扶貧轉向“精準滴灌”、“內生造血”、“生態生產”式扶貧,是對傳統扶貧理論的第二大創新。
2.1 從“大水漫灌”式扶貧轉向“精準滴灌”式扶貧
因為貧困范圍廣,貧困人口多,早期的扶貧采取的主要是“大水漫灌”模式。這種扶貧模式在短期內集中了資金資源,幫助部分貧困人口脫貧。但現在情況發生很大變化,如果繼續“大水漫灌”,對貧困人口的扶持缺乏針對性,不僅會消耗大量的政策資源,而且實現2020年全面脫貧的目標難度會非常大。
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扶貧模式上的第一個轉變便是由“大水漫灌”式扶貧轉向“精準滴灌”式扶貧。較之以往的“大水漫灌”式扶貧,“精準滴灌”扶貧模式更加精細,能更好地觸及在以往扶貧開發工作中被忽略的盲區。與過去大范圍普適化的治理方式不同,它針對不同原因、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貧困問題,實行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將扶貧項目具體化,把扶貧資源精準地“滴入”到貧困群體之中,從而增強他們的內生脫貧致富能力。
2.2 從“外部輸血”式扶貧轉向“內生造血”式扶貧
為解決貧困問題,早期扶貧主要是由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出錢出物對貧困者進行直接救濟,采取的是“外部輸血”扶貧模式。這種外力幫扶的模式能在短時期內解決貧困群體眼前吃、穿等基本的生活需求,但在資金用光后往往又陷入貧困,產業發展資金瓶頸也沒有得到解決。“輸血式”扶貧模式的長期使用,容易使貧困者養成“等、靠、要”的消極依賴心理。
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扶貧模式上的第二個轉變便是由“外部輸血”式扶貧轉向“內生造血”式扶貧。外部幫扶是條件,自我奮斗才是根本。“內生造血”扶貧模式注重構建以外力促內力、以“輸血”助“造血”的體制機制,讓貧困群眾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扶貧開發的全過程,充分調動他們自主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3 從“資源開發”式扶貧轉向“生態生產”式扶貧
貧困地區很多是資源富集區,因此過往的扶貧開發采取的是“資源開發”式扶貧。“資源開發”扶貧模式主要表現為“靠山吃山”。只要能上一個資源開發性項目,特別是房地產、生態旅游項目,就可以富甲一方。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如果以犧牲生態為代價,雖然短期局部可能會有一定效果,但從長期和全局看則容易釀成災難,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扶貧模式上的第三個轉變便是由“資源開發”式扶貧轉向“生態生產”式扶貧。“生態生產”扶貧模式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結合實施水、大氣和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把生態環境保護與貧困地區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治理、農村環境整治、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3 扶貧手段大優化
推進精準扶貧,關鍵是幫扶措施要精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扶貧手段上不斷優化,通過分類幫扶、強基固本、統籌全局,大大增強了扶貧開發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系統性,是對傳統扶貧理論的第三大創新。
3.1 分類幫扶,提高扶貧開發的針對性
實事求是歷來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針對不同貧困農戶的狀況,對扶貧對象實施分類幫扶,因地制宜,極大提高了扶貧開發的針對性。
“分類幫扶”從何下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給出了答案: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戶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區分不同“病因”,根據具體的需求確定“扶什么、怎么扶”。譬如,對于缺水缺電缺路的,實行基礎設施建設到村到戶;對于缺乏產業支撐、收入水平低下的,實行特色產業發展、就業扶持到村到戶;對因學致貧、缺技術、缺技能的,教育扶貧培訓到戶;對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和缺乏勞動能力的,實行醫療救助、困難救助和低保兜底到人到戶。
3.2 統籌全局,強化扶貧開發的系統性
扶貧開發是一項涉及各個方面的綜合性工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從整體入手,以戰略思維謀全局,把扶貧開發與落實各項工作統籌起來考慮,強化了扶貧開發的系統性。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強調統籌四方面的關系:一是把精準扶貧與發展社會事業結合起來,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向貧困地區的全覆蓋;二是把精準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實現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互利雙贏;三是把精準扶貧與縣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著力提升縣域經濟對脫貧致富的拉動能力;四是把精準扶貧與新型城鎮化結合起來,推動貧困群眾向中心城鎮聚集。“四個統籌”避免了“就扶貧抓扶貧”,把扶貧開發工作推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3.3 強基固本,增強扶貧開發的有效性
強基固本,方能行穩致遠。過去,我國忽視了扶貧工作的長遠發展,扶貧方式的選擇往往只注重眼前實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通過大力開展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建設和貧困對象義務教育等手段,強基固本,增強了扶貧開發的有效性。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強調從以下三個方面強基固本:一是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二是通過利用當地特色和區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和龍頭產業發展產業,帶領貧困戶走出困境;三是通過教育,提高受助者的自主脫貧能力。
4 扶貧機制大變革
扶貧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機制設計,才能保障扶貧開發工作的“可持續發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針在扶貧機制上進行了大變革,著力構建貧困群體識別機制、優化工作管理機制、強化考核監督機制,是對傳統扶貧理論的第四大創新。
4.1 把握關鍵,構建貧困群體識別機制
扶貧對象瞄不準一直是制約扶貧開發成效的關鍵性性問題。在以往的扶貧開發工作中,行政區劃的貧困認定并不能完全甄別貧困群體,使得扶貧指向不精準,影響了扶貧效果。因此,推進貧困群體的精準識別,對于實現新時期的脫貧攻堅工程目標至關重要。endprint
摸清貧困情況,為貧困戶建檔立卡,是精準扶貧的基礎。從2013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識別了8962萬貧困人口,同時對所有貧困家庭和人口建檔立卡,并納入全國性的扶貧信息系統中。2015年底以來,通過對建檔立卡工作的“回頭看”和重新識別目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623萬。這一系列工作的開展為精準扶貧的貫徹落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2 緊抓重點,優化扶貧脫貧工作機制
有效的工作機制是扶貧開發過程的重點,亦是難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提出制定“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扶貧工作機制。中央創造條件,省級全面負責,市縣鄉具體落實。各級辦好各級的事,千斤擔子大家挑。中央總的思路是“管住兩頭,放開中間”。在明確任務、壓實責任的同時,中央也充分賦權,做到權責一致。譬如,把各類涉農資金整合權力交給貧困縣,讓他們從實際出發,將資金捆綁集中使用,解決突出問題,提高扶貧精準度和有效性,這也體現了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的要求。
4.3 穩定成效,強化扶貧脫貧考核機制
考核既是“風向標”,也是“指揮棒”。傳統扶貧考核只看經濟發展,缺少動態考核缺少,扶貧開發缺乏激勵機制與維持機制,很容易使扶貧工作陷入“脫貧再返貧”的尷尬局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著力強化扶貧脫貧動態考核監督機制,實施動態跟蹤的評估模式,為穩定脫貧成效提供制度保障。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通過建立考核機制、約束機制、退出機制、評估機制,構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對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規范,強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導向。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績效管理體系,既有定量考核又有定性考核,既有基礎考核又有重點考核,既有現代手段計量又有傳統手段評估。通過考核監督,讓干得好的人光榮,對干不好的人問責,確保精準扶貧的藍圖變成現實。
在習近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戰略的指導下,我國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2013年我國減貧1650萬人,2014年減貧1232萬人,2015年減貧1442萬人,2016年減貧1240萬人,累計脫貧人數5564萬人。貧困人口醫療、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平得到切實提高。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后幾年,我國脫貧攻堅更為艱巨。習近平總書記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發展成果。在扶貧工作中,我們應認真學習并貫徹落實基本方略的科學內涵,推動全面脫貧目標的如期完成,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順利實現。
廣東省委宣傳部2016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專項課題,《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論述研究》(項目編號:MYZX201629) 階段性研究成果。該課題同時被列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項目“馬克思主要研究專項”
參考文獻
[1] 莫光輝.精準扶貧:貧困治理的價值之維與實踐突破[J].改革與戰略,2017(2).
[2] 王瑞芳.精準扶貧:中國扶貧脫貧的新模式、新戰略與新舉措[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6(1).
[3] 汪三貴.以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中國農村反貧困的新思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