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蕾
摘 要: 如何提高閱讀的有效性一直是中學英語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圖式理論為基礎,分析了初中英語閱讀低效的原因,指出了要激活學生腦內語言圖式,幫助學生構建內容圖式,完善豐富相關形式圖式,利用“自上而下”的模式指導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關鍵詞: 圖式理論 “自上而下”模式 英語閱讀
一、引言
英語閱讀是一個將外部語言轉換為內部語言的語言運用過程。《英語新課程標準》在閱讀技能方面要求初中畢業生具備“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含義;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的能力[1]。盡管教師在閱讀方面投入了大量時間,講解了各種方法和技巧,進行了反復的操練,但收效甚微。某些學生的閱讀還是停留在僅對詞句進行單純加工理解的淺層次處理狀態,無法達到新課標描述的水平,無法形成一種自我的語言技能。圖式閱讀理論的興起,為提高英語閱讀有效性開拓了新的研究途徑。
二、圖式理論和閱讀理解
1.圖式的概念。
“圖式”這一概念最早在Kant的哲學理論中提出。1932年英國心理學家Barlett在著作中提出了“圖式理論”。圖式主要有三種類型: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2]。語言圖式是指閱讀者已有的語言知識,它是閱讀理解的基礎,沒有語言圖式,閱讀者就無法從閱讀材料中獲取信息以激活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內容圖式是指閱讀者對閱讀材料涉及主題的熟悉程度,即對背景知識的掌握度。形式圖式是指閱讀者對閱讀材料的文章體裁和篇章結構的了解程度,即語篇知識,它是影響閱讀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2.圖式理論與閱讀理解。
圖式理論認為信息處理主要涉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處理方式[3]?!白韵露稀边@一模式主要依賴于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且對這些信息的加工遵循從字母的部件表征到字母再到詞匯最后到意義的理解原則。它強調的是較低層次的閱讀加工過程,即目前英語教學中教師投入大量關注的詞匯和語法的知識,“自上而下”模式是一個相反的過程。這兩種模式都有各自的優點,將這兩種模式相結合,“不同層次之間的信息加工過程會互相彌補不足……較高層次的加工會彌補較低水平加工中的不足”[4]。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對“詞匯和語法”低層次加工的同時,也要構建“內容和意義”等高層次的加工,后者的構建是和圖式相連的,對閱讀的理解有著直接的影響。
3.閱讀低效原因。
有效的閱讀并非精確地辨認單詞,而是了解意義。閱讀者對閱讀材料理解的失敗,主要原因有三:(1)圖式空缺,即讀者本身不具備與該閱讀材料相應的圖式,在閱讀過程中找不到合適的圖式解釋所閱讀的材料,因而難以理解材料。(2)圖式僵化,即讀者雖然具有適合該閱讀材料的圖式,但是閱讀材料中提供的線索卻不能激活這一圖式,導致理解困難。(3)圖式曲解,即讀者用已有的不適當的圖式理解閱讀材料,但這種理解與作者要傳達的本意大相徑庭,從而產生誤解[5]。
三、圖式理論在英語閱讀中的應用
閱讀主要由“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三個環節組成。在這三個環節中,教師可設計安排多種多樣的活動方式幫助學生激活原有圖式和建構新的圖式。教師如何利用圖式理論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呢?我們將結合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Go for it”閱讀材料“Youre supposed to write quickly.”探究圖式理論的應用性。
1.激活現有圖式,啟發閱讀靈感。
圖式理論認為閱讀并非一個真空的過程,而是一個交互的過程,需要閱讀者結合過去的經驗知識闡釋文章。教師可利用“啟發式引導”調動學生已有的關于文章內容的“內存”。作為一篇說明文,不同于小故事,其沒有情節性,卻有較強的邏輯性。教師可根據標題讓學生先猜測文章可能涉及的話題,激發學生的各種想法,如文章可能是關于“書法、速記、簡寫、縮略、緊急情況”等的。然后教師可縮小范圍,將話題轉向“詞句簡寫、縮略”的方面,讓大家討論了解縮略詞或符號的意義,使話題更接近文章的主題e-mail English。最后教師可舉出各種關于數字、符號、字母等的縮略,如:1314,OICQ,@_@等引出課文的主題。
2.調動圖式知識,預測文辭意義。
除了利用圖式對標題進行預測外,在閱讀過程中同樣要使用圖式,利用心理語言學猜測游戲預測分析生詞的意義和文章的邏輯。這篇課文中有三個與語言學相關的生詞,即abbreviation,homophone,emoticon。因為學生沒有學過語言學,所以只看到這幾個詞是無法理解其意義的。但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上下文的內容,通過例子猜測,利用圖式的整合,獲得它們的意思。例如:BTW=by the way、CSL= cant stop laughing都是取每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的,結合課前討論到的OICQ、KFC等構詞,就可容易地判定abbreviation的含義是“縮寫”。同樣,gr8=great,sul8r=see you later,比較等號前后的發音,發現相似,即可得知homophone指的是“同音詞”;教師還可以補充詞綴homo-的意義與用法,結合以前學過的dis-,un-,-able,-er等前后綴,幫助學生學會構詞。而: )=happy face,: (=sad face,這些表情符號在學生的日常網絡聊天中經常會遇到,學生可輕松猜到emoticon的意思是“表情符號”。
3.聚合文章信息,構架內容圖式。
“語義導圖”是幫助學生構建背景知識的有效方法。教師可提供閱讀材料中的一個關鍵詞,要求學生聯想相關的詞語或概念,然后把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聯系以圖式的形式畫在黑板上。如教師可以以e-mail English為核心詞,發散出definition,type,advantage,disadvantage四個子概念,其中type下又包含abbreviation,homophone,emoticon三種類型,并對每種類別給出具體實例加以說明,從而輔助學生將已知概念與新概念聯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脈絡結構,實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運用語言各層次的線索及儲備的知識背景形成意義的建構。語義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復述課文,通過關鍵詞的提示,理順邏輯關系,再一次加深對文本的印象。endprint
4.展開讀后調查,豐富相關圖式。
SQ3R(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是常見的激活背景知識的策略[4]。其中,后四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的幾種方法,survey時常出現在教學活動中,但其深入性和有效性有待增強。事實上,survey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課堂上已經學習的知識獲得新的知識,這是一個對圖式進行補充的過程。在課堂上,學生的腦內已經建立起一部分與閱讀材料相關的圖式,但尚不完善,通過survey,尋找新的資料,學生可以補充原有圖式,使之完善,從而建立一個完整的圖式體系。
5.補充形式圖式,把握多種文型。
形式圖式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幫助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技能。初中英語文體中小故事通常情節性較強,學生愛讀,卻難以把握其中的笑點;說明文篇幅不長但信息蕪雜,要求學生有快速瀏覽并抓關鍵詞的能力;科技文邏輯性強且術語多,學生容易發怵,但掌握其因果聯系后結合日常科技知識是不難解決的;而議論文則側重比較,弄清正反觀點和看法即可抓住要領。這些文章結構都有各自的特點和框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果調用相應的修辭圖式,就能提綱挈領地理解文章的大意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
四、結語
學生的閱讀技能是從“簡單的閱讀—朗讀—獲取直接信息的閱讀—歸納分析式的深層閱讀”逐步發展的[1]。圖式理論對學生深層次閱讀能力的形成有著良好的借鑒作用。在夯實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構建完善的圖式體系,激活學生的原有圖式,讓學生“自上而下”跳出對閱讀的微觀把握,進入宏觀的引領,從抽象到具體,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從而切實做到有效閱讀。
參考文獻:
[1]陳琳.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裴光剛.圖式理論與閱讀理解[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04).
[3]吳旭東.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方法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安德森.第二語言閱讀教學探索:問題與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Rumelhart, D. E..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J]. Academic Press Inc, 197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