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云霞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要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應滿足孩子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關鍵詞:班級管理;自主;自我展示;堅持;珍愛生命
班級管理第一例:伴隨“喧囂”的發展——源于自主的重要
1.游戲中的“喧囂”。作為老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孩子的“喧鬧”是他們自主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都在增長,如果你給予的機會合適其實就是在幫助孩子成長。平日里幾個孩子一邊玩著積木,一邊閑聊,說到激動處,站起來學著摩托車“吼”兩聲。鬧不鬧?當然鬧,可是要阻止嗎?難道我們能夠為了所謂的安靜和班級秩序而不顧孩子的發展?當然不能!如果作為老師的你也能積極加入其中,那么你給予他們的就不僅僅是積極的暗示,更是行為上的支持,你問一聲:摩托車邊上的這個是什么啊?孩子立馬會洋洋得意地告訴你這是陀螺、城堡……他們會為此而更快樂。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好好享受這種成人之美的愉悅呢?其實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也會讓我們教師覺得再大的“喧囂”也能承受。
2.規則外的“喧囂”。班級總有需要安靜的時候,那是給孩子思考的時候,那是安靜學習的時候,那時如果孩子還要追逐吵鬧,顯然是不合適的,這樣的喧鬧就要“扼殺”其于搖籃中,如果不及時采用有效方法,那么孩子們就會像生活在被逐漸加溫的水里的青蛙那樣逐漸失去抵制反抗的能力,進而也成為班級“喧囂”的提供者。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孩子共同制定班級公約,并且堅決遵守,摒棄無意義的吵鬧。
班級管理第二例:優點展示的機會——多余豆奶的價值
晨間活動后回教室,我們組織孩子盥洗吃點心。今天喝的是豆奶,香香的豆奶顯然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很快大家喝完了自己杯中的一份,好多孩子舉起手發出信號——我還要喝。我笑,雖然今天壺里是多了些豆奶,但還沒有多到可以滿足每個孩子需要的程度,怎么辦?如果按照舉手先后分吧,顯然對最后分得點心的孩子不公平。好吧,公平競爭:“還想喝豆奶的孩子們,請你告訴大家一個你可以多喝一杯的理由。”孩子們愣了一下,傻傻地放下了手,我又重復了剛才的言語,開始回過神來的孩子又舉起了手。
“瑤瑤,你來告訴大家。”
“我帶來了葫蘆,小朋友們很喜歡。”
“大家覺得瑤瑤可以再喝一杯嗎?”
“可以!”這些可愛的孩子們齊聲回答說。
“換個男孩說說自己的理由吧。”
“我每天都幫大家把片片(晨檢片片)收起來。”這個得到機會的孩子很得意地講述著,他也得到了美味的豆奶。
“我幫著送餐車的”“我給大家講故事的”……隨著孩子們講述理由的增多,壺里的豆奶越來越少,現在剩下的只夠給一個孩子再添一次了,這個機會我給了嬌越:“為什么你可以比別的孩子多喝一杯?”
“因為我和別的小朋友玩的。”
哦,真是一個可愛的理由,能和朋友一起快樂游戲,的確可以再喝一杯。
對著所有的孩子我說:“今天可以多喝一杯豆奶的孩子,都是能幫助朋友,給大家帶來快樂的孩子。讓我們謝謝他們給大家帶來的笑聲。”
雖然沒有能再多喝一杯豆奶,有些孩子覺得遺憾,但他們顯然對用這個辦法來決定是否可以喝豆奶很臣服,他們真誠地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了今天的“明星”。
班級管理第三例:真情陪伴見月明——收獲堅持的喜悅
故事分享會上:“蘿卜是怎么回來的?”這個問題拋出后,我驚喜地看到眾多的小手中也有屬于彥彥的那只小手。
在很長的時間里,大家都覺得彥彥性格內向,平時她似乎總是默默無聲。
其實據我平時觀察,課余的彥彥并不是一言不發,有時甚至有得理不饒人的架勢,為何在課堂上就判若兩人呢?如果她經常得到肯定、得到來自老師、同伴真心的贊賞,是不是她的自信心就可以延續到活動中呢?我不敢肯定,但我必須這么嘗試,不僅是給她機會,也是對我的一次挑戰。
在參加區域游戲時我認真傾聽她講述故事,故意引她與我“斗嘴”;在操作活動中我及時給予彥彥積極的稱贊,因為不舉手不代表不會,她在數學活動中的操作能力不錯;在獎勵小紅花時孩子們也開始表揚彥彥……我不停地用真情接近她,彥彥感受到我這個大朋友的“可愛”,甚至有時她會和我玩一玩屬于我們倆的秘密小游戲。在活動中她仍然沒有舉手,但我充滿期盼與信任的眼光常常光顧她,慢慢地她的眼神不再游離躲閃……
“蘿卜是小白兔的好朋友送回來的,小白兔把蘿卜……”彥彥清脆的聲音在教室里回旋,更掀起了我心頭陣陣喜悅的浪花。
常常看到有老師寫通過某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某一個孩子轉變了,看到這些我只能付之一笑,怎么可能呢?如果是這樣,教育何其簡單啊?
孩子是不盡相同、復雜多變的,同時他們又是單純的,作為教師只有善于了解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持之以恒地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有可能收到真正的效果。可那在我看來還只是“可能”,唯有行動才能讓“可能”成為“現實”。“促使每個孩子得到發展”說起來毫不費力,做起來心力交瘁,可這其中的幸福體驗又使我甘愿付出一切努力!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