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星
【摘要】新課標精神引領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更加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深入研究核心素養能夠與國際接軌,也是貫徹落實我國以德樹人的基本思想內在要求。在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中,可從多個方面進行。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政治 核心素養 構成體系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76-01
教育的本質是培育人才,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和促進人類身心發展的工具,需要有明確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我國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從國家層面深度思考“教育要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大課題。高中政治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就成為本學科關注的一大焦點。只有牢牢抓住這個焦點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了方向保障,而且也真正體現學科育人的價值觀念。
1.解讀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強調學生通過學習高中思想政治,獲得學科特點的相關成就,以體現課程育人的價值觀念(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要素)。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旨在提高學生對社會大事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對生活中實際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概括地說就是培養有信仰的中國公民、有思想的中國公民、有尊嚴的中國公民、有擔當的中國公民。[1]
1.1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可和贊同,以及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情感歸屬感。現在的高中生是有思想、有情懷、有個性的相對獨立者,處于心智活動的活躍期,他們在與社會的接觸中總需要明確自身身份,往往把自己看作某一個黨派成員或者某一個政治信念的追求者,從而自覺規范自身政治行為。所以,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理應高度關切學生的認知狀況,通過課程學習,增強學生的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以及價值認同,使學生確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標準。
1.2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培養高中生的理性精神是高中政治課程中最為重要的教育教學目標之一。通過課程學習,使讓學生認知能力從感性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消除思維中的片面性、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教學中滲透理性精神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1.3法治意識
亞里士多德曾明確指出,法治應該包括兩種含義:其一,已經成立的法律能夠獲得普遍服從;其二,已經獲得普遍服從的法律其本身是制定完善的法律。因此,法治意識應理解為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法治知識、法治觀念、法治態度和法治思想的整體認知。基于此,教學過程應注重教學案例的有效采集,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在“博學”中拓展法律認知,在“明辨”中提升法律情感,在“篤行”中鞏固法律理念。
1.4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主要是指有條不紊地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行使人民該有的政治權利和政治義務。公共參與充分彰顯了人民的主體地位,也能夠更充分地表達人民的意愿,提高國家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基于此,課堂教學應精心創設公共事務主題情境,探究公共事務參與難題,設置公共事務參與活動,提升學生公共精神的參與度,讓其更直接地感受到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重要性,逐漸成長為具有的一定擔當意識的中國公民。
2.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2.1提高教師對核心素養教育教學的觀念
教師是影響核心素養落實的重要因素,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于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影響力,教師要精鉆細研,積極構建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觀念,用學科核心素養支撐教學內容。教學實踐中力求理解上有深度、運用上有適度、拓展上有寬度、效果上有厚度,多渠道、多方位、多舉措對高中生進行價值引導,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的培養。
2.2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豐富學科內容,給教學以高度
教育振興,教師先行,作為現代教育的實踐者,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鉆研學科專業知識,完善學科知識結構,宏觀把握四本教材中蘊涵的有利于培養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資源,微觀入手探索教育技巧,注重學科知識的有效篩選和深化,提升知識的挑戰性,從情感角度引發學生的心靈觸動,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思及所悟,實現思想品質的升華,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2.3轉變教學方式,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給教學以溫度
首先,在問題探究中增強學生政治認同與理性精神。“核心素養”不是直接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問題探究中借助問題解決的實踐培育起來的。現在的高中生是一群生長在多元文化氛圍中的社會群體,面對著五花八門的多元價值,因其年輕幼稚、涉世未深,勢必會反映出多元價值觀,對社會現象容易產生疑惑并提出質疑,價值選擇的差異性很大,為此,作為教師須精心設計課程,精選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熱點的情感素材,引導學生圍繞爭議問題展開辨析性探究活動,通過討論和思考,從天下事引出理論,寓理論于天下事,在對人生和社會產生多角度的反思中理性得到啟迪和教益,逐漸達成共識,思想得以統一,進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從而獲得普遍的政治認同。
其次,在社會實踐中提升學生法治精神和公共參與意識。法治意識是公共參與的必要前提,公共參與是法治意識的必然表現。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法制社會最關切的就是強化公民的法治意識。思想政治課要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須從思想層面上觸動學生,那么,熱點案例的選擇和呈現就是最好的教學載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案例,解構案例。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法治意識,另一方面也是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生活的親身體驗。
3.結束語
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科學落地,并非是一個單向的教學過程,需要師生的全員參與,在具體的教學策略上,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在把握學生認知狀況的基礎上選好主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明光:關于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