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衛
【內容摘要】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邊緣人”現象值得研究,對邊緣人的矯正關系到學生發展與教育公平?;诨瘜W學科的特征,研究邊緣生在化學學習中的特征,并從內、外因兩個角度加以應對,可以取得較好的矯正效果。
【關鍵詞】初中化學 課堂教學 邊緣人 應對策略
顧名思義,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就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游離于學習之外,處于課堂邊緣的學生。據考證,邊緣人概念最早源于1908年德國人提出的“陌生人”概念,后運用到教育領域,人們發現了很明顯的適切性。今天,幾乎每一個一線教師都能理解邊緣人對于課堂、對于處于課堂邊緣狀態的學生自己意味著什么。顯然,作為教師研究邊緣人,最根本的目的也是要讓這些邊緣人回到課堂的中心,以彰顯課程改革關注全體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不拉下一個學生的教育初衷。本文試以初中化學教學為例,談談筆者的淺見。
一、化學課堂上邊緣人的基本特征
從化學教學的視角看邊緣人,可以發現其具有這樣的一些基本特征:
1.相對普遍性
由于種種原因,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的現象正越來越普遍,就拿初中化學教學來說,按理說是新接觸的一門學科,且對知識基礎要求也并不太高,但可以說從第一節課開始,就有很明顯的邊緣人現象。比如說跟學生一起“走進化學世界”,就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探究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區別,對常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實例等,就不太感興趣。此過程中,即使做一些實驗如研究蠟燭的物理特性及其燃燒特點,這些邊緣人也只是對現象感興趣,對用化學語言描述燃燒過程與物質特征也就基本上處于游離的狀態。無獨有偶的是,斯坦福大學的相關學者對美國相關學校的研究,也有此類發現。
2. 邊緣心態明顯
通奎斯特曾對邊緣人作過研究,發現邊緣人具有所謂的邊緣心態。盡管對學生我們通常不宜從心理層面給他們貼標簽,但從教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在這些學生身上確實存在著一些具有共同性且不佳的心理特征。如在化學教學中,當教師從化學學習伊始就強調課程的特殊性,以及有可能異于已有學科能夠學好時,這些學生也表現出非常明顯的“排他性”,他們對教師的引導無動于衷,對哪怕是唾手可得的化學知識的學習也毫無興趣,這常常讓教師覺得無計可施。
3. 矛盾的性格特征
邊緣生常常心理脆弱,但常常又表現了一種抗拒心態,當然這也不絕對,對于邊緣人中部分心態比較積極的,有人稱之為“積極型邊緣人”,但這相對而言是少數,教師更多地還是要分析那種矛盾特征明顯的邊緣人。
分析這些特征,是為了讓應對性策略更具針對性。
二、化學教學中邊緣人的應對策略
對于這些邊緣人,簡單的說教是沒有用的,帶有強制性的措施也往往是治標不治本??偟膩碚f,教師還是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并提出應對策略的。對此,筆者的思考有兩點:
1. 教師為主導的特別關注策略
筆者在實踐探索中發現,教師對邊緣生特別關注,有助于這些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集中于學習。邊緣生如果真的被教師忽視了,那就真正的邊緣了,因而應對邊緣生的第一策略,就是讓他們回到教師視線的中心?;瘜W課堂上,他們再敏感,再被動,也需要將課堂上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他們。筆者的努力過程中,一個燃燒實驗中,筆者讓邊緣生來幫點火,筆者也讓他們實際操作將一根棉線繞在鐵絲上面,然后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燒,結果看到了棉線不著火的意外現象。在這個努力過程中,要讓學生意識到教師在特別關注他們,這對吸引他們的化學學習參與是特別有好處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筆者感覺自身的這種努力,可以讓邊緣生處于一種較強的學習“磁場”中,且只要堅持下去,就能夠給他們提供持久的吸引力。
2. 學生為主體的成就刺激策略
應對邊緣生的另一個策略,就是激發他們學習的內驅力,這一點難度雖大,但只要堅持就能有效果。如果我們分析初中化學的內容特點,可以發現如果將相關知識分成若干個組塊,并將其中最簡單、有趣、基礎性強的知識提取出來,并讓邊緣生參與到這些知識的構建、應用過程中,那是可以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從而讓學習產生內驅力的。比如在研究二氧化硫氣體的性質的時候,筆者原本準備了集氣瓶收集氨氣,但看到一位邊緣生在課上偷偷喝水時,筆者立即轉換思路,讓這個孩子將剩下一點水的瓶子送到前面來,將生成的二氧化硫氣體收集其中,然后讓該生用石蕊試液驗證其酸堿性,當他看到自己的物品在實驗中起到了作用時,還是非常興奮的,而筆者給他意味深長的眼光也讓他意識到上課偷偷喝水是不對的。此后,該生到了化學課堂上,參與度就特別高。
以上兩個策略分別從內、外因兩個角度施力,效果較好。
三、邊緣人現象矯正須注意生本性
初中化學教學中關注邊緣生,需要教師具有教育現象學的視角,也就是要注意邊緣生的個體差異性,這就是生本性的體現。
邊緣生現象表現可能相似,但形成原因往往各有不同,在其它學科學習中形成的邊緣特征,到了化學學習中何以得到化解,要的是教師不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要的是教師對他們以同樣甚至是超常的關注,要的是結合化學學習的具體內容以分析哪一部分內容,以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切入,才能吸引邊緣生的參與等。
總之,只有建立了生本視角,那對邊緣生的矯正策略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嘗試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想法,可能并不實際。
【參考文獻】
[1] 李森,杜尚榮.論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及其轉化策略[J].教育研究,2014(7):115-122.
[2]劉華.關注差異,巧用實驗,改進方法——初中化學邊緣生轉化初探[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7(11):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