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艷
摘 要: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有利于完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有利于建設文明校園,推進大學依法治校的進程;有利于推動國家民主法治建設,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地發展。但是,由于目前大學生存在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法律信仰不足等問題,因此學校可以采取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的課程教學、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途徑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素養;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6-00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01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國家未來民族復興的支持者,因此,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是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社會公民的必備素質。
一、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含義
法律素養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層是指了解法律的相關知識,即知法。第二層是指有法律意識、法律觀念,即對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識,遇事想到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即守法與用法。第三層是指法律信仰,即個人內心確信法律是全社會尊為至上的行為規則,主動維護法律權威,即護法。
大學生法律素養是指大學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樹立法制觀念,形成法律信仰,并自覺遵守法律,運用法律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能力[1]。也就是說,一是大學生對常用法律基礎知識的掌握,即知法;二是樹立法律意識,大學生具有守法、用法的意識;三形成法律信仰的,對法律權威的相信并維護法律的實施。總之,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包括大學生知法、守法、用法和護法的能力。
二、大學生法律素養的現狀
目前,我國大學生學習和接觸法律較少,法律素養的現狀令人擔憂,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知識欠缺
除了法律專業的大學生之外,高校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雖然是一門公共必修課,全國高校教材統一,但法律內容設置簡單,課時安排較少。其中,“法律基礎”部分僅涉及兩章,主要提到“我國的法治體系”“樹立法制觀念”和“尊重法律權威”。由于篇幅和課時的限制,法律基礎部分只能作一些簡略性的介紹,并沒有針對性地涉及學生日常生活,更無法滿足學生在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需要。通過這部分法律知識的學習,絕大多數大學生對法律知識仍是一知半解。
(二)法律意識淡薄
大學生思想比較單純,法律意識也比較淡薄。大學生在學校應遵守法律法規、校紀校規等國家法律規定和學校的規章制度等。然而,近些年來大學生違法違紀的行為有所增多趨勢,大學生犯罪的人數增多,比例增大,犯罪領域擴大,影響面廣。另外,當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公平待遇或被侵犯時,他們并沒有運用法律為途徑來解決問題的意識,而是選擇自認倒霉。
(三)法律信仰不足
大學生的法律信仰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為對法律規范的不了解,缺乏對法律的信任,平時遇到問題沒有想到求助法律途徑來解決。二是對法的適用缺乏信仰,不相信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會按照法定程序辦事,對運用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沒有信心,對當代建設法治國家的信心不足。總之,大學生沒有形成對法律信服與崇敬的理念,沒有將法律作為行為的最高準則,沒有形成法律至上的觀念。
三、大學生法律素養培育的意義
(一)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法律素養是大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組成,也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大學生成為社會合格人才的必備條件。首先,大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他們在學習和生活還有創業中才能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順利完成學業,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其次,大學生在學習專業同時,熟悉和掌握與專業有關的法律和法規要求,依法行事,才能真正成為這個專業的優秀人才。最后,只有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大學生才能更好地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并為社會服務,最終成為“法治”國家的一員。通過法制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也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2]。
(二)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是建設文明校園的需要
建設文明校園是當前學校依法治校的一項重要任務。教育部曾指出:“推進依法治校有利于有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有利于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有利于運用法律手段調整、規范和解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大學生良好的法律素養有利于維護校園的穩定,認知法律規定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有守法的意識。大學生良好的法律素養,可以增強對法律知識的認知、尊崇和敬畏,有利于建設文明有序的校園環境。
(三)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
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培養大學生知法、守法、用法和護法的信念,提升大學生對對法律信服與崇敬,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對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當代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領軍人應當最先成為知法、守法、用法和護法的好公民。大學生的法律素養直接決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進程,對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意義。
四、培育大學生法律素養的路徑
培養大學生法律素養,首先要培養大學生對法及法律現象的感性認識,了解和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其次要培養大學生接受新型法律現象,積極主動地遵守、運用新法律、法規;最后要培養大學生對現代法治充分的信任感和依賴感,相信司法機關、執法機關能秉公執法,維護社會成員的合法權益[3]。endprint
(一)健全各類法律課程體系,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
要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素養,高校的課堂是最直接、最基本的陣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大學生入校以來全部要接觸的唯一與法律有關的必修課。高校這門課的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環節,對法律部分的知識進行系統提煉,結合學生的實際,采取靈活多樣、富有實效的教學方式。同時,學校可以全校法律選修課、各學院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一些法律類課程供非法律專業的學生選修。
法律課程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啟發式的“案例”教學模式,精選一些發生在大學生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分析討論,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成為課程的主體。教師還可以采用“模擬法庭”式教學方式,運用案件資料的準備、角色扮演的分配,讓學生通過收集、配合、觀察和辯論等方式,從審判程序中學到法律知識,增強對法律公正的信任,對法律權威的敬仰。此外,法律課程教師可以制作一些法律微課、慕課等新媒體方式進行教學。
(二)以社團活動為載體,營造良好的校園守法氛圍
大學生可以開展普法社團,將生活中的常見案例通過微博、微信、手機報等新興媒體方式投放到大學生網絡空間,大大提升法律宣傳的受眾面。學校還可開展與大學生關系密切的專題法律講座和主題報告會。如《勞動合同法》的專題講座可以幫助學生在參與兼職的社會實踐中處理相關問題。此外,大學生可以開設“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接受學生的法律咨詢服務,協助學校解決內部糾紛。
學校還可以建設法律主題文化園、法律主題雕塑、法律文化長廊、師生法律作品文化展示區,打造法制校園文化,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會法治觀念,接受法治熏陶,使大學校園形成一種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
(三)堅持依法治校方針,搭建大學生法律社會實踐平臺
依法治校是教育事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推進教育法制化的重要內容,是高等學校踐行依法治國戰略的具體步驟。高校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學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狀況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對法律信念,進而影響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實現依法治校,既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學生法律素養教育,全面推進學生素質教育的需要。
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旁聽法院案例,參觀校外普法宣傳活動,制作普法宣傳手抄報。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監獄、戒毒所等地方。學生通過法律社會實踐,可以更深刻理解我國政府機關嚴格執法,司法機關公正司法,樹立法律的權威,充分發揮法律的正能量,營造良好的社會法制環境,促進大學生堅定法律信仰。
綜上所述,以轉變法制教育觀念為先導,以加強大學法制文化建設為基礎,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康的、適合時代需求的具有較高法律素養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彭海.論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培育[J].教師育人(高教論壇),2014(4):24.
[2] 李瓊瑤.范志華.當代大學生法律素養的現狀與對策[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3):24.
[3] 張珂.論大學生的法律素養教育[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