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了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本文通過分析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師講授、內化吸收和隔堂討論這三個環節闡述了對分課堂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對分課堂 大學英語 聽力教學
一、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方式單一,師生互動太少,學生認為聽力課枯燥乏味,缺乏聽英語的興趣。以筆者所在的大學為例,每兩周一次聽力課,兩節課共90分鐘時間。上課方式基本是教師放一兩遍音頻或視頻材料,讓學生做對應的練習題,然后教師回答問題,再公布正確答案。這樣兩節課下來,學生聽得非常疲累,遇到聽不懂的地方也只能掠過,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此外,教師的聽力課堂教學效果在課下也很難能得以鞏固。主要是因為學生在課后很少進行聽力訓練;而僅憑課堂上聽力訓練的量,學生又難以達到四、六級的要求。學生在課后進行聽力訓練主要靠個人的主動性,而學生在課外練習聽力的材料基本以針對性模擬題為主,這種傳統的聽力備考模式效果雖較明顯,但聽力內容、訓練方式不免會單調、枯燥。因此,怎樣引導學生在課下進行有成效,多樣化的聽力訓練也是大學英語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簡介
“對分課堂”是2014 年初復旦大學心理系博導張學新教授基于認知心理學原理在其課堂上提出并試行的一種原創性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講授式課堂及討論式課堂的優點相結合,深刻變革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在課堂中和課后“主動學習”。在此之后的兩年多時間里,對分課堂的理論及實踐被迅速推廣到全國高校中,得到了廣大高校師生的肯定與支持。“對分課堂”,顧名思義,即教師和學生將課堂“對分”,教師講授占據一半的課堂時間,學生討論則占據另一半課堂時間。“對分課堂”的重要創新之處為“隔堂討論”,就是在課堂上將講授部分與討論部分分隔開,學生利用這兩部分之間的一周時間自主學習,自己對知識“內化吸收”。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課后有理由與動力去主動學習,同時也避免了教師在課堂講授后立即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學生沒有準備,討論效果不佳的問題。對分課堂把教學時間刻畫為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簡稱為 PAD 課堂。
三、對分課堂在聽力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筆者以所在院校使用的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 第三版)》 第一冊第一單元Listening to the world這部分為例,采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了課堂設計。
1.教師講授階段。這一階段為教師講授環節。首先教師向學生介紹這一部分的主題:談論過去的事情以及這些事情對于現在的影響。然后播放兩遍播客,讓學生根據課本上對應的聽力習題記下要點。接著講授本單元的聽力技巧:聽特定的信息點,再播放一段采訪錄音,提醒學生關注其中的時間短語和數字。最后給學生看兩至三遍古巴芭蕾舞蹈家Carlos的視頻材料,讓學生盡力聽懂這篇人物介紹的內容。在講授階段,教師不提問學生,課堂氣氛輕松,學生也不用擔心聽不懂,回答不出老師的問題,避免了焦慮感的產生。
2.學生內化吸收階段。此階段學生利用課后一周的時間獨立學習和拓展學習,借助多媒體、網絡等資源理解吸收教師講授的內容,并自主完成課后作業及相關的練習題。教師要求學生課后標記出上課時一遍就能聽懂的段落、篇章,聽兩三遍能基本理解的部分,以及經課下反復多次聽(學生用書中配有光盤)仍聽不懂的章節。然后學生要完成課本上每段聽力材料后的所有習題。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仿照Carlos這段材料準備一篇口頭陳述,介紹自己的家鄉、家庭和童年生活。學生的內化吸收環節雖是學生自主安排學習,但教師必須給學生設置明確的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和方向。
3.隔堂討論階段。隔堂討論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一個創新和最大亮點。這一環節是對學生“內化吸收”的檢測,也最考驗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首先教師將全班同學分為幾個小組,每組四至五人。然后同學們開始進行小組討論,包括復習上次課所學的聽力技巧及討論課后習題。小組成員進行溝通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講出自己聽不懂、不理解的部分,互相答疑解惑。接著學生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口頭陳述內容,由小組成員進行組內評分和評判。這一討論過程持續時間約為二十分鐘。接下來每組派一名代表說出本組的討論情況并進行口頭陳述,最后教師進行評價,精彩之處給予鼓勵,不足的地方提出建議,全面地進行總結。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既傳承了傳統講授式教學的精華,又融合了探究、討論、合作等多種學習模式的特點,符合中國課堂教育的實際。當前的教學實踐表明“對分”模式使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多樣化,持續保持了學生的聽力熱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值得高校廣大英語教師進一步深入研究、實踐。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 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6(12).
[2]孔冉冉.基于“對分課堂”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7).
【基金項目】2017年安徽省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高校思政課‘對分課堂模式的適用性與理論基礎研究”。
作者簡介:胡薇(1982-),女,安徽安慶人,碩士,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