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波+楊月君+婁海波
摘 要:近年河北省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本課題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找到了產生問題的原因:政府發揮保護作用不夠;傳承狀況堪憂;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不足;宣傳力度有待加強和創新等。針對這些問題,課題組人員通過縝密研究分析,找出了解決的對策,對促進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繁榮發展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河北 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展 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2-0-01
河北省是歷史文化內涵悠長的大省,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千年的發展歷史蘊含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石家莊藁城市的耿村民間故事,衡水武強縣的武強木版年畫,張家口蔚縣的蔚縣剪紙,唐山玉田縣的玉田泥塑,石家莊正定縣的常山戰鼓,保定涿州市的橫岐調等731項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們是河北省歷史發展的見證,是河北省本源文化的活化石。
但是,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經濟全球化影響的日益加深,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劇烈沖擊,其保護和傳承工作面臨巨大挑戰,如果不加強保護,一些僅僅依靠口授身傳的文化遺產將會逐漸消失,傳統技藝將會失傳,許多有珍貴價值的實物和資料將被湮沒。
一、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繁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政府在發揮的保護作用不夠。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存重口號輕行動的做法,其主要表現為:資金支持不夠,甚至有個別的地方將國家或省撥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專項資金挪作他用。同時,因為貧富的差異,地方財政支持力度相差懸殊,還有部分領導認為,只要搞好經濟,就能體現政績,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與經濟無關,因此采取敷衍的態度。這對于保護工作是極為不利的。
2.傳承狀況堪憂。后繼乏人是限制河北省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繁榮發展的一個嚴重問題。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如河北藁城耿村現有的一些故事家年齡不斷增大、身體不斷衰老,加之記憶力減退,其掌握的為數眾多的經典故事還沒來得及采錄,傳承形勢不容樂觀。另外,隨著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生產勞作、生活娛樂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聚集休閑的時空環境越來越窄小,民間故事的傳承、傳播渠道和途徑受到限制。加之電視、互聯網等多種文化娛樂樣式的發展,當地民眾對傳統的文化有淡漠視之的現象,這就導致一些故事大家相繼去世,年輕的故事講述者接續人數減少。由于所處地域的不同,傳承人的生活狀況差異極大,有的甚至連溫飽問題都 無法解決,這也大大影響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和傳承.
3.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不足。機構和隊伍建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鍵環節。目前,雖然河北省絕大部分省區市均已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委員會等,但基層組織機構仍很薄弱,相當一部分市縣級保護工作機構尚未建立或健全,許多地方尚沒有專門工作人員,保護力量明顯不足,保護工作無法正常開展。人才的專業水平有待提高。從河北省目前的情況看,全省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結構雖然都組建了工作人員隊伍,但是人員的專業化水平普遍較低,素質和能力還不能適應保護工作的需要;人才的數量儲備有待增加,河北省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隊伍在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上的人才儲備仍然存在非常大的空缺。
二、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繁榮發展對策
針對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繁榮發展調查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緊密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我們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促進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繁榮發展。
1.政府應發揮管理協調職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
政府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用制度手段規范和保證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這是保護文化遺產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過建立規章制度,能夠明確各個層面的保護責任,細化各相關責任主體的權利義務。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固定,這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有效的辦法。
政府應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對其所需的硬件設施,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費應主要用于名錄項目保護、為代表性傳承人發放補貼、普查調研、出版書籍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建設等方面,尤其應在名錄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保護上經費投入力度較大,著手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傳習活動經費補貼實施暫行辦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制定切實可行的補助政策,政府還通過采購、“埋單”的辦法,收購一些優秀老藝人的作品,用作政府對外交流的禮品,以支持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活動。
2.創新傳承人管理保障機制
完善傳承人的認定及退出機制;加強傳承人的監督及考核,明確考核原則,細化考核內容;對傳承人在立法、醫療保障、資金補貼方面給予保障及支持。切實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讓他們能夠安心傳技授藝,做到傳承后繼有人,同時要建立傳承的評估制度,使民族文化代代相傳,薪火相接。
3.突出教育傳承的主陣地作用
在現代教育中,很少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內容,更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教育體系,因此,在人們心中未形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面認識和深厚感情,從這一角度分析,教育的缺乏是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久遠傳承的一個重要方面, 為解決這問題,應該建立一套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目標明確的傳承教育體系。結合當地教育實際情況和本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有重點有選擇的整理匯編成冊,以活潑生動的形式,使之貫穿于課堂教育之中。此外,經常舉辦“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圖片巡回展”等活動,能有效地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學校教育的結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有人。
4.充分發揮廟會、集市等傳統途徑的作用
發展、繁榮非物質文化需要活躍的環境氣氛。廟會、集市等傳統途徑是廣大人民群眾交流信息、文化等的重要渠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過程中,除了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外,應十分重視傳統途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作用。廟會、集市作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闊舞臺,為非文物文化遺產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是孕育、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床。要發揮廟會、集市等途徑的積極作用,使之更好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服務。
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與管理
人才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前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是近幾年新興的學科,專業人才的缺乏是普遍性的問題。但要成功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深入研究,對保護工作從業人員的隊伍建設和專業培訓,是保護工作有效推進的前提,使他們具備開展這項工作所必需的思想和理論素養。工作的內容應包括認定、分類、收藏、修復、建檔筆記、畫圖、記譜、錄像、照相、多媒體音視信息采集、數字化的保存技術等。通過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藝術團體等合作,加快建立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培訓中心、傳承基地,培養一批既懂專業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分級、分類培訓,重點培訓管理人才和各門類業務骨干。同時,建立相應的專家責任制,實行管理機構管理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專家接受委托代行對專業項目的管理職責,以形成有效的責權體系。
作者簡介: 王東波(1974-),男,漢族,河北省晉州市人,工作于石家莊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研究生,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歷史文化。
楊月君(1974-),女,漢族,河北省臨城縣人,工作于河北經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研究生,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婁海波(1977-)女,滿族,河北省圍場人,工作于石家莊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研究生,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歷史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