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在當今經濟一體化的世界,在地球村中越加發揮大國影響力的華夏中原吸引著各地區的留學生前來研習進修漢語。本文分析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從而更好地讓漢語教學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舞臺。
[關鍵詞]漢語語音;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 2017)14- 0139-03
doi:10. 3969/j.issn. 1671- 5918. 2017. 14. 05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在全球化的今天,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地位的迅速崛起,漢語在國際交流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大批外國留學生紛紛涌人國內,對外漢語教學逐漸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舞臺。如何根據不同背景的學生特點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并將廣博的中華文化通過留學生的窗口傳向世界,是每一位從事漢語教學的老師務必思考的問題。
一、因材施教
認識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習者,了解他們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要,并充分理解和尊重他們,建立良好有序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
(一)來自漢文化圈的留學生,包括韓國,日本,朝鮮,菲律賓等地。這些國家歷史上曾深受漢文化影響,甚至在本國語中大量借鑒了許多漢字。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對漢文化有認同感,理解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另外,東亞留學生通常性情含蓄內斂,嚴謹認真,在語言學習中表現出口語操練不夠大膽主動,課堂比較沉默,這一點與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情形相似。在發音問題上,平翹舌和前后鼻輔音是比較難逾越的一個障礙。然而他們的優勢在于刻苦努力,完成作業情況良好,閱讀能力突出,漢字記憶準確,書寫流利。
(二)來自非漢文化圈的留學生,大致包括歐美學生和非洲學生比較多。當兩種文化間的距離越大,學習對方的語言就越困難,而對方文化學習起來則難度更大。因為這類學生母語基本為拼音文字,所以對音義結合的漢字理解起來非常不容易,從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會受到限制。因此不能急于漢字的輸入,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他們的優勢在于性格開朗自信有朝氣,課堂氣氛活躍,勇于開口操練不怕犯錯誤,這有利于培養聽說能力。此外,他們身體語言豐富,節奏和韻律感強,能歌善舞,參與意識濃厚,這些特點都有利于在形象直觀活潑有趣的文化學習中輔助語言學習。
(三)無論來自于哪個國家,來華學習漢語的目的總是不同的。有的學生純粹出于對漢語文化的熱愛,想更多了解中國的歷史地理,古今現代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對漢語學習有著深厚持久的內在驅動力。而有的學生想要在中國工作,擴大交際范圍長期發展事業。針對他們的需求要有針對性的場景模擬,專業化培訓的要求更高。
(四)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和地區,或是懷有怎樣的學習目的,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總有許多留學生有漢語難學的先人為主的想法,甚至出現越學越難的畏難心理。之所以有這種想法,其一是因為留學生對漢語的復雜性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二是在學習初期沒有得到正確指導和有效訓練,以至于一段時間后他們逐漸失去學好漢語的信心,進而放棄學習。
二、語言與文化
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被定義為人類的特征。因此,人與自然的任何區別都可以包含在文化范疇中。狹義的文化是由英國學者泰勒定義為“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能力和習慣,是復雜的整體。語言是交往的媒介,是社會文化信息的載體,因此應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事實上,許多外國留學生也希望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所以將文化因素引入課堂是不可避免的。
傳統的外語教學基本上是以語言能力為教學目的,即語言學習無外乎是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學習理念。而現在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的的提出,要求除基本語言能力外還要具備把句子組織成語篇的能力,從而地道地使用某種語言達到交際的目的。
(一)語言教學
語音學習是基礎,發音不準會影響口語和聽力甚至會扼殺學習漢語的自信心。漢語語音中最大的難點是四個聲調的掌握,學生們集中出現陰平調值不夠,陽平升不上去,去聲又下不來,比較復雜的三聲是問題最小的,因此聽起來洋腔洋調。在語音問題上母語遷移所造成的影響反映很突出,漢語拼音中的音素若不存在于學生母語中造成理解和學習起來很吃力。僅憑單純模仿大量操練對于成年學生來說掌握很有難度。這時教師應突出發音要領的講解,口腔舌位等發音器官的配合輔以圖示有助于學生理性上的通達認識,也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閱讀方法,讓學生適應新的發音方法,形成新的發音習慣。由于學生的發音習慣經過十年甚至幾十年形成,想要改變是非常困難的,這需要長期、持久、不懈的訓練,再加上有為人師者耐心等候,是能夠欣然看到學生進步的。在漢字學習中,詞匯是閱讀寫作的基礎,只有達到一定詞匯量,交流起來才會通暢流利。漢文化圈的學生有漢字背景,母語中存在一定數量的漢字,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則發音不同,二則意義也不盡相同,望文生義會造成很多笑話,學起來反倒需要更多留意和提醒以去除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歐美和非洲地區的學生沒有漢字背景,主要使用拼音文字。在語音學習中拼音可以幫助他們更快地掌握漢字讀音,而在書寫上拼音即于事無補了。他們需要花相當功夫在頭腦中建立漢字的結構。這便要求教師從基本的音形義人手逐漸到象形會意形聲字的結構和意義滲透講解給學生,如“日月水”等字和具體所指事物有怎樣的聯系,造字的優美和含義都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幫助他們克服畏難情緒,更加自信地投入到下一輪學習中。
(二)中國文化元素的輸入
對外漢語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造就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即使口語或書面語的語法正確卻不符合語境或中文表達習慣,也會導致交際障礙。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介于無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面面俱到地講解,可大致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輸入。endprint
1.傳統文化,包括節日節氣典故等等。如中國傳統節日中包含豐富美妙傳說,人文歷史典故和美好寓意。無論是春節端午或是中秋重陽,每逢節日與學生分享不同搭配的節日食品,從餃子月餅到粽子湯圓。聆聽美妙故事,包括“年”的由來及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直至屈原問天憤而投江,使學生感受并體驗到中華文化的厚重,激發他們熱愛中華文化的熱情,從而調動漢語學習的積極性及智慧,主動深入地投入到學習中。而成語典故免不了關聯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其言簡意賅意義深遠,充滿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哲學思想,如中庸之道無為之治,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神秘的東方氣息也是引人人勝,大受學生歡迎的內容。
2.日常禮儀和習俗,即交際文化。包括稱呼,問候,贊揚,批評,感謝,客套等等社交禮儀。比如中國人的隱私觀念很弱,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私生活,其實并無冒犯之意,而西方人會覺得不妥。而東方文化被視為美德的卑己尊人,過于自謙在西方人眼中看為虛偽而不理解。在餐桌禮儀中,即便主人準備了豐富的美味佳肴也會客氣地表述為“略備薄酒不成敬意”,甚至為表達熱情好客為客人夾菜勸酒。而西方文化尊重個性權利,不會強人所難,這是兩種文化間的巨大差異,希望學生們理解。
3.知識范圍,包括歷史,地理,旅游,飲食,音樂,繪畫,藝術,哲學等等。可以作為常識性的知識隨時輸入。而這部分的儲備對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文化底蘊提出極大挑戰。語言無法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畢竟是某種文化和思想的載體,讓教學對象言之有物不作無病呻吟可以自由表達是教師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三、課程設置及建議
鑒于以上對學生和教學目的及方向的分析,筆者針對140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設置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語言訓練必須與文化知識相結合。除傳統的漢語精讀,聽說,寫作課程之外,開設中國歷史文化、中國概況等課程,讓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和基本國情,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觀和地理風貌,各地風土人情。通過旅游口語訓練學生掌握旅游景點的描述性介紹,訂餐訂票,找尋古跡的紀念品的能力,培養他們綜合運用漢語言的能力。在中華才藝課堂上引人中國武術,刺繡,民歌欣賞,傳統民間美食制作、民間舞蹈、傳統戲劇、中國曲藝等優秀文化項目。同時,在教學內容上要注意融入當地學生的地域文化,加強對地方特色文化的認識和認同。在高級階段可適時設置文學哲學類課程,從老子莊子道教等有代表性的中華哲學觀輸入到唐詩宋詞四大名著和近現代小說選讀,滿足學生對神秘中華的興趣追求。
(二)豐富課堂內的教學形式。設計良好的交際情景以及交際活動,圍繞教學內容中的對話來組織學生進行模仿并展開交流。教師也可大量使用圖片或操作多媒體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角色扮演、游戲、辯論、演講和討論等方式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要形式,而這些形式都需要學生的漢語水平和交際能力為基礎。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有更多開展自主學習的機會,良好的交際活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鼓勵學生走人生活,在具體環境中現場學習中國文化。如去故宮參觀,去西安看兵馬俑,華清池,去杭州走走蘇堤,吟誦蘇東坡的千古名句,嘗嘗杭幫菜,這些實踐活動遠比單一學習課本知識有效得多。在語音方面,可以讓學生練習繞口令,講短文故事,學唱中國歌曲,在生活中去休閑購物,與當地人直接交流。這些方法及手段都能強化語感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在文字書寫方面鼓勵學生們學習書法,篆刻,甚至嘗試雕刻,從中享受中國文化。也可以開設實踐課堂,教授學生們包餃子,烹飪中國菜,學習刺繡,剪紙,做中國結,寫對聯,彈古箏等等富含中國元素的各項技能。
(四)在具備一定漢語基礎的前提下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通過大量歷史文化地理等書籍營養的攝取,讓學生在自然狀態下習得中國文化。養成這個好習慣會終生浸泡在中華文化中隨時知識更新,不必依附教學環境。
(五)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跨文化能力。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首先應該在語言學、教育學等方面具備相當的知識,不斷增加自己的教學經驗。在課堂上要求有較高的組織教學的能力,對教學內容良好把握的能力,對課堂的控制能力,知識更新能力,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可以通過交際教學法的形式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模擬活動、角色扮演等,并在課后進行評估,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提出良好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成長進步。此外,教師自身也需要應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中國文化的充分理解同時也要學習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不是用本土文化的思維來解讀釋來自其他文化的學生母語文化模式。這樣才會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有博大的胸懷和高度的智慧。同時提高個人修養,尊重每一個不同背景的學生,以愛心耐心包容他們,有才華和幽默感,有正直和正義的品格,在生活上對生活在異地他鄉感到不適的學生加以關照和幫助,成為一生的良師益友。這樣的老師是每個留學生都渴望遇見的。成為一名優秀的漢文化的傳播者任重而道遠。
四、結語
在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遞者,也是中國與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使者。盡管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背景不同,個性不同,學習目的不同,學習能力也頗具差異,使得身處同一課堂開展教學難度不小。但是只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能夠基于使命感、責任感,在面對需要傳道授業解惑的學生時,也不忘操練自己的愛心和耐心,在專業學習的同時兼有經驗、智慧的裝備,對學生開展富有人文主義的中華情懷的教育和交流,才能滿足當前各方面需要,贏得國際社會的贊譽,完成歷史使命,成就學生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張寧志.國際漢語教師手冊一新教師必備81問[C].商務印書館,2012.
[2]王振亞.以跨文化交往為目的的外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