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琴
【摘要】“英語教學法”是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以及師范類學生職前學習的主要課程,其教學效果如何關系著學生的英語專業發展。在教學方式上需要尤其注重提高學生的教學理念意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亦或是專業技能的單獨訓練。而學生的思辨能力指的是對于事物或者所學知識的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在不同的層面來對同一問題展開有條理性的分析與思考,對于學生的學習階段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英語教學法的課程改革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以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教學法 課程改革 思辨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097-02
近年來,隨著英語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英語教學法”課程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教學過程強調英語技能的練習,不僅注重教師的教授與示范,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在授課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課外的實踐,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改進。“英語教學法”課程要求通過反思、討論、探究、實踐,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來幫助他們構建新的認識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英語專業學生以及師范生對所學的理論和技能需要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對所學知識進行內化,從而培養自身以及學生的思辨能力。
就英語教學來說,教學目標不能只停留在背誦以及理解的層面,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種思辨能力,學會分析,并且客觀的來看待所學到的知識。沒有經過思辨,學生們對與教學知識以及技能的學習就不準確,也不透徹,容易模式化與表面化。以下提出在英語課程改革下模式的創新——合作探究式教學,以期望能夠在教學中培養自身以及學生的思辨能力。
一、問題引導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一般是以問題來導出所學內容,對于思辨能力來說,也是先從問題分析開始的。通過提出問題,學生的思維可以更加的活躍,主動性與參與性也會更高。例如,在課前,老師可以先對學生提出問題,通過提問本節課所要學習的重點以及難點是什么,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可以得到哪些結論與啟示等問題,來引導學生提前預習并且思考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
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讓學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在學習到新的知識時,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來用英語表達出來,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進一步思考。例如,當要組織學生來深入學習并思考交際語言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時,可以先提問,What are the teachers roles in communi?鄄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來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與思考。在小組合作探究中,各個小組的組長進行組織并且對于每位成員的發言進行記錄,每位小組成員都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見解,,其他成員可以對此進行補充。在小組成員討論完畢之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與提升,加深學生的理解。
三、成果展示
在學生進行討論之后,可以由每個小組出一位代表,來進行他們討論結果的展示。例如,有的學生通過運用虛擬語氣來展示對于交際語言教學的認識。通過提問,“If you won a million lottery, what would you do?”,來對交際語言教學有個更加生動的認識。虛擬語氣是英語教學中一項較為難掌握的時態,學生通常只知道其構成以及用法,不會靈活運用。通過設計和展示這次的活動,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在特定情形中學習使用語言,能夠利于發展自身的語言能力。成果展示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此環節過程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的思維路徑、思維過程以及思維成果,在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可能有些學生不夠大膽,有些膽怯,這時候教師應該積極的給予鼓勵,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
四、反饋評價
傳統教學的反饋評價方式都是以終結性的評價為主,即通過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高低來評價學生學習的成效,進而評價教學效果的好壞。而在小組合作探究式的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和主動思考的過程比較多,所以應該增加對于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比如,評價指標包含學生做的報告或者成果展示是否與問題有關聯性,學生的成果展示是否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創新性,同時,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也應該有相應的評分指標,盡量做到客觀公正。
結語
總之,“英語教學法”的教學方式是對以往老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進行問題引導,合作探究,成果展示以及反饋評價的有機結合。在注重學習過程中思辨能力的同時,又十分注重學生的實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反思與學習,從而提升英語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力.外語教學法的“后方法”時代[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英語基礎教育),2009(3).
[2]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