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摘要】目的: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在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提高中職護理專業學生的人際溝通交流能力,確保學生能夠適應當代護理的需求。方法:通過將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人際溝通方法,貫傳于教學過程中,確保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交流能力。結果:多元化教學方法應用于《護理學基礎》教學過程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 角色扮演法 護理學基礎
【中圖分類號】R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126-01
1.前言
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斷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及住院體驗。部份醫院醫患關系矛盾突現,護士作為中間橋梁,應能及時有效的將患者的情況傳達給醫生。因此提高護士的人際溝通能力就顯得極為重要。
有研究表明,當前的護理學基礎教學模式存在許多弊端,如教學方法教條,忽視能力素質培養;講授內容陳舊,缺乏創新性;考試方法單一,評價指標局限[1]。蔡艷芳等設計了一種適用于中職護理教學的案例教學法,實現了“知識中心型”向“能力中心型”的轉變。陳小菊等通過在《護理學基礎》教學實踐中,創設各種情景,模擬醫療活動的各個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性趣[2]。孔麗等研究發現角色扮演法在《護理學基礎》技能課中的應用有助于學生體驗患者在接受護理、治療時的感受[3]。李旭華研究表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4]。
因此改革教學模式,提高中職學校護理專業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勢在必行。本文將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相互配合,應用于《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中,有效提高了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2.對象與方法
2.1對象
選擇我校護理專業的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在17-20歲,均為學生,學制三年。
2.2方法
以《護理學基礎》第九章病人臥位與安全護理為研究材料。將人數為70人的班級隨機分為7個小組,并選取1人為小組長。
導入情景:某日,急診科收治一名女性,26歲,已婚,病人持續腹痛近10個小時,同時伴有畏寒、惡心、嘔吐等癥狀,經查體和輔助檢查診斷為“急性化膿性闌尾炎”,隨即在硬膜外麻醉下實施了闌尾切除手術。手術順利,回到病房。讓一名學生扮演病人,另一名學生扮演護士,其他學生扮演病人的親屬和其他醫護人員。
教師在講解完相關的案例與演示的操作步后,給每個小組的學生充分的時間構思情境,以便更好的將多元法的教學方法融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具有愛傷觀念,在實施護理操作過程中,關心尊重病人,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以此達到《護理學基礎》第九章病人臥位與安全護理的教學目的。
2.3 評價方法
課后采用自行設的調查問卷,調查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效果。共發70份問卷,回收70份,回收率100%。
3.結果
3.1結果
傳統的操作實驗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由教師講解、示范后,學生進行練習,最終教師作最后總結。整個過程學生被動的接授知識,教學效果差。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本次的問卷調查中,多元化教學方法優于傳統教學法的肯定人數占到了95.7%,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增加護生的溝能力;關心尊重病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熟悉并掌握各種臥位的概念及常用保護具的種類;有利于熟練掌握協助病人翻身側臥及移向床頭的方法;學會正確安置各種臥位。以上占比分為92.8%、85.7%、91.4%、90.0%、92.8%、91.4%。
3.2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方法
由于現在的中職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嬌慣任性,心理承受能力不穩定等。有文章表明護生在進行一些比較累的、較臟的護理操作如更換臥位法等,充當護士角色是比較被動的[3]。而本文研究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周紅,敖新,龔愛萍,等.《護理學基礎》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護理學進修雜志,2011(8):685-687.
[2]陳小菊,張云美.情景模擬教學法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重慶醫學,2011(16):1654-1655.
[3]孔麗,宋玫.角色扮演法在《護理學基礎》技能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7(2):138-140.
[4]李旭華.近20年中國“護理學基礎”教學方法改革現狀[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