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蘇澄
【摘要】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是近幾年從職業教育發達的德國引進的新興的一個教研課題,在職業院校中已被廣泛推廣。行為引導型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重新定義了教學的具體含義和實際內容,它通過徹底改變我國傳統教學過程中老師與學生的關系,使老師逐步從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課程的領導者、引路者。這種教學模式同樣適用于初中數學教學。本文以行為引導型教學理論為指導,通過學習國外教育實踐的成果,結合作者自身的教學經驗,對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的應用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行為引導型教學 初中 數學課堂 積極主動性
【中圖分類號】O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136-02
一、行為引導型教學引入初中數學課堂的動機
眾所周知,行為引導型教學法是職業院校探討的主要教研課題,為什么會想到把它引入到初中數學課堂中來?作為普通公立初中的一名數學老師,從教十多年,我深刻體會到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是學好一門學科的關鍵,尤其是數學的學習,更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但該如何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這一直都是個探索不止的課題。所以,當得知行為引導型教學法之后,我如獲至寶。通過對行為引導型教學法進行深入研究后,我更加確信這種教學方法非常適用于初中的數學課堂,并且堅信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的引入一定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所以我大膽的在我的數學課堂上進行了初探。
二、行為引導型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
行為引導型教學指的是以推動學生能力發展為基礎的跨學科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并且重視引導學生手、心、腦等感官的共同參與,以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推動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對行為引導型教學進行應用,要求初中數學課堂能夠體現出制定工作計劃、實施工作計劃、控制學習質量以及開展學習成效評定等環節。行為引導型教學法與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體現出了明顯的差異,而這也要求初中數學教師能夠對行為引導型教學涵義做出充分認知的基礎上,將行為引導型教學應用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當中,從而有效提升初中課堂教學中行為引導型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在初中數學教師對行為引導型教學法進行應用的過程中,主要的教學步驟包括教學目標的設定、基于行為引導型教學開展教學設計和課后總結三部分。下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論述。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
在行為引導型教學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僅需要明確學生的行為發展目標,而且需要明確學生的能力發展目標。從行為發展目標方面來看,一方面,學生所應當具備的主要行為目標為學習內容中涉及到的概念、公式作出掌握,并能夠使用公式對簡單的問題進行解答;另一方面,學生所應當具備的部分行為目標則是了解學習內容中涉及到的限定條件與表示方法,能夠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能力發展目標來看,能力發展目標分為專業能力發展目標、社會能力發展目標以及方法能力發展目標,其中,專業能力發展目標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并對相應公式進行熟練運用;社會能力發展目標則是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做到主動參與、分工協作,并能夠對用良好的語言展示自身的學習成果;方法能力發展目標指的是學生可以能夠針對自身學習任務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自主分析與自主解決。
(二)行為引導型教學開展教學設計
行為引導型教學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需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且需要重視引導學生提升自身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因此,行為引導型教學的課堂教學設計,需要劃分為知識學習與知識運用兩個階段。
知識學習階段分為構建學習小組、明確學習任務、開展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等環節。從學習小組的構建階段來看,初中數學教師需要根據學生人數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原則上,學習小組以4-6人為宜,并且需要體現出異質分組特點;從學習任務的設定來看,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圍繞學習目標開展教學內容的引入、課程背景的講解、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引入工作可以依托于復習學生掌握的知識或者設置教學情景來完成,課程背景講解則需要教師收集并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典故,學生各類學習能力的培養則需要教師能夠重視引導與監督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行為;從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來看,學生需要針對教師設計與布置的任務開展討論,而教師則需要了解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點與難點;學習成果展示由小組代表演講方式完成,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以打分形式的評價。之后,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對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評價結果,有重點的開展講解工作。
知識運用階段包括選擇教學方法、明確學習任務、開展角色扮演以及展示學習成果等環節。從教學方法的選擇方面來看,由于知識運用階段以提升學生的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能力為目標,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以及學生生活經驗,采用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從學習任務的確定來看,教師需要圍繞教學內容,提出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并要求學生能夠利用自身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從角色扮演來看,教師可以針對設定的現實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扮演現實生活情境中的角色,從而確保學生能力了解學習任務內容,并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從小組成果展示階段來看,小組成員針對學習任務給出解決方案之后,教師與學生應當共同參與方案合理性的探討。之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給出的方案做出總結與點評。
(三)課后總結與反思
課后分析總結工作是課堂的延伸,能夠做好課后分析工作它也關系到本堂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和以后教育教學工作的成功與失敗。行為引導型教學更是如此。教師應該在課后分析本堂課的得與失。比如:方式應用是否合適,任務分配是否恰當,小組人員是否搭配合理,學生的聰明才智是否真正的發揮出來,學生的積極性和高昂的學習興趣是否真正地調動起來等等都需要教師去總結,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不足的教訓,以利于更好的做一個教育教學工作者。
三、行為引導性教學法引入課堂后取得的初效
分組合作的模式,可以使得每個同學都必須參與到教學課堂中來。課堂的前置性學習的要求,使學生更好的自覺預習。讓每個同學輪流當一回小老師,可以使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鉆研得更透徹。課堂上的全程參與,使得積極投入的學生也自發的進行課后反思,進行自我重新調整,在下次課堂中會表現越來越好。綜上所述,“行為引導型”教學法運用到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中能很好的解決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和對學習缺乏興趣的問題。
在筆者一年多的教學探索中,通過對比研究發現,相較傳統教學方式,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在教學課堂中的應用,可以更好的把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值得繼續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殷吉海.新課程理念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7(25):109-110.
[2]歐昌鉻.初中數學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行為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7(03):227-228.
[3]陳本壽.行為引導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1(3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