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2000年至2014年國內關于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或形成性評價研究的文章從“全部期刊”,“核心期刊”和“外語類核心期刊”三個層次分別進行檢索,并對所得文章進行歸納分析。在此基礎上,總結我國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研究成果,指出問題,并提出建議和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形成性評價;應用研究
【作者簡介】嚴大為,上海電機學院外國語學院。
一、概念及理論基礎
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亦稱形成性評價或診斷性測試(diagnostic testing),是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評估方法,其目的是為了改進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其典型特征是包含學生在所學內容以及表現細節上的質量反饋。
Michael Scriven在1967年首次提出了“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這兩個概念,并且重點闡釋了兩者在信息搜集目的和使用方法上的不同。Scriven認為,在形成性評估中,采集信息的目的是為了評估一門課程的效果,可指導學校選擇或改進課程。
1968年,Benjamin Bloom在Learning for Mastery 一書中引用形成性評估的概念,將其理解為改善學生學習過程的工具。1971年,Bloom在與Thomas Hasting 和 George Madaus合作的Handbook of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一書中,具體介紹了形成性評估如何應用于不同教學內容的課堂,這一研究所反映的形成性評估概念,當今已被普遍認可。
隨后,Black和Wiliam認為Scriven或是Bloom所提出的形成性評估的概念范圍過于狹小。他們提出:所有教師從事的,或教師與學生共同實施的,旨在獲得信息并利用反饋信息改進教學活動,都屬于形成性評估范疇。在此定義下,評估包含教師評語、課堂討論、學生回家作業和測試分析等。當反饋信息用于改進教學以滿足學生需求時,這種評價就屬于形成性評估。
國內對形成性評估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黨俊卿(1995)首次在國內期刊上介紹了Bloom形成性評估理論中的反饋教學法。王憲桂(1995)第一次探討了教學設計中的信息反饋評價。張炎(1996)以大學英語四、六級為切入點,探討了形成性評估對于完善英語學習評價的作用。從期刊論文數量上看,2000年后研究逐步增多,2008年開始快速發展,2012年到達頂峰。
二、國內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研究概況
鑒于國內學者對于形成性評估的持續關注,文獻數據的不斷更新,筆者決定以大學英語為切入點,對形成性評估進行統計分析。
基于中國知網(www.cnki.net)旗下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數據庫,本文以“大學英語”并包含“形成性評估”或“形成性評價”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統計2000年至2014年的所有文獻。并按全部期刊、核心期刊和外語類核心期刊三種來源分類,以更直觀的方式展示文獻數量、應用方向和研究類別。筆者認為這種統計和分類方式能最大化地囊括所有相關文獻,反映出學界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趨勢。
1.研究方法。高一虹等(1999)將研究方法分為實證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兩大類。實證性研究指的是以有計劃、有系統的材料收集和分析為主要特點,通過產生假設、操縱實驗組和對照組、利用科學的統計方法對相關數據進行系統統計分析,對相關假設進行驗證的實驗性研究。非材料性研究指不以系統收集材料為基礎的研究,包括個人經驗與觀點、對教學具體環節的操作性描述和評價,用思辨的方法對理論問題及其對教學的意義所進行的各種討論等。
借鑒這一分類標準,在132篇核心期刊論文中,實證性研究53篇,非材料性研究76篇,研究綜述3篇。而在41篇外語類核心期刊中,實證性研究23篇,非材料性研究15篇,研究綜述3篇。
2.研究內容。受篇幅所限,本文僅對檢索到的41篇外語類核心期刊論文進行歸納和總結。從研究內容上,大致可分為五個方面的研究。
(1)理論研究。李清華等(2008)比較了Brookhart的“課堂計量學理論”、Linn等的“行為評估效度理論”、Lynch和Shaw的“非傳統評估效度理論框架”以及Bachman的“基于論證的效度驗證框架”,圍繞課堂形成性評估的效度驗證問題進行了探討。王篤勤(2010)以北京某高校大學英語評價為案例,分析了其終結性評價的結構效度和內部關聯效度以及形成性評價的結果效度,提出了大學英語評價結構中相關問題,并根據評價的原則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通過檢索,筆者發現近幾年來,純理論的研究愈來愈少,而形成性評估在教學和測試中的應用研究比例呈增長態勢。
(2)教學研究。周娉娣等(2005)通過定性和定量數據分析,證明形成性評估體系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中,可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自主性監控成為可能,同時培養了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以及交際能力。李川(2005)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認為有效的大學英語網絡評價模式至關重要,可以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王燕萍(2006)建議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應采用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多維評價體系。梁愛民等(2007)在多元智能理論基礎上提出多元化教學評估的核心應包含多種不同評估模式,如診斷式評估、終結性評估、形成性評估或過程評估、行為表現評估等。佟敏強等(2009)以連接主義為視角,探討網絡多媒體外語教學評估體系。得出以形成性評估為主、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復合模式。黃華(2010)綜合20所高校大學英語教學調查報告,提出了以認知和社會情境學習理論為教育學基礎,以任務型外語教學和語言學習認知法為教學指導的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理論。楊華等(2014),基于課堂數據,使用扎根理論和課堂話語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討了目標在課堂即時形成性評估中動態變化的特征及方式,描繪了評估事件具有形成性作用的動態變化過程,為課堂即時形成性評估提供了概念化描述,改善了形成性評估領域研究的不足。
(3)應用研究。曹榮平等(2004)探討了形成性評估在中國大學非英語專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認為形成性評估方法監控和督促了寫作過程法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的實施,培養了學習者的寫作自主能力,也在客觀上使學生在傳統評價意義上的寫作能力在短期內有所提高。陳旭紅(2009)將形成性評價的口語測試成績與終結性評價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并使用調查問卷檢驗了形成性評價應用于大學英語課程口語測試對教和學的促進作用。王學鋒(2011)提出了形成性評價反饋循環模式,并認為此模式對英語寫作教學評價反饋原則及具體措施有深刻啟示。劉芹等(2011)通過對上海某理工科高校口語課程的試驗,設計了一套適用于我國理工科大學生英語口語教學的形成性評估體系。徐昉(2011)從形成性評估理念出發,以多視角理論思考怎樣組織教學步驟,開展有效的寫作課堂教學。饒小飛(2012)將“羅森塔爾效應”,即教師對學生的愛、關心和期望所產生正向的教學效果,運用于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形成性評價,論證了羅森塔爾效應對聽力教學形成性評價的正向影響。
(4)自身研究。劉紅等(2006)在大學英語教師自主教學體系的研究中指出,教師應該賦予學習者權利,課前自主備課,課上營造師生的良性互動,課下進行教學反思和形成性評估。許悅婷等(2008)采用敘事探究的方法,從教師發展的視角來研究大學英語教師的形成性評估知識。指出教師的個人實踐知識是在教師的個人成長及學習經歷、教師所處的社會關系以及工作和生活場所三者共同作用下產生和發展的。
(5)研究綜述。王華等(2006)綜述了國外有關外語教學中形成性評估的應用研究,主要涉及其發展過程和研究方法,同時總結了國內形成性評估應用現狀,為形成性評估研究的發展在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提供寶貴借鑒。蔣顯菊(2007)對1996年至2005年刊登在國內8種主要外語類核心期刊上有關英語測試研究的文章進行檢索統計。吳秀蘭(2008)以文獻研究為線索,對2000至2007年刊登在國內期刊上有關形成性評估研究的文章進行檢索,并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國內形成性評估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其中主要問題,預測了今后發展方向。李清華(2012)評述了國內外形成性評估的現狀,指出了形成性評估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建議形成性評估應在理論構建、形成性評估的作用、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職業發展、形成性評估的系統化、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等方面進一步展開研究。
三、問題和建議
1.研究方法更需完善。通過對在132篇核心期刊論文的統計得出,實證性研究53篇(約占40.2%),非材料性研究76篇(約占57.6%),非材料性研究仍然占多數。這與蔣顯菊和吳秀蘭的結論相同。而在西方的學術成果中,總體上以實證研究為主(約占 57%),思辨性研究為輔(約占43%)。這說明實證類研究還需進一步提高。此外,在53篇實證性研究中,研究方法也多采用調查問卷、訪談、實驗班與對照班比較等傳統方式,而基于數據庫、語料庫或電子檔案袋的研究還較少。此外,實證研究中對象多為研究者本人所任教的班級或年級學生,因此數據采集和解讀會因為樣本范圍過小,或專業單一而影響統計的可信度。只有黃華(2010)針對國內20所高校做過較大范圍的形成性評估調查報告。再次,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開展的,如何形成適合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的形成性評估方式,這些可成為今后研究者的突破方向。
2.研究方向期待多元。通過對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具體課程上的應用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形成性評估相對集中在口語、寫作方面。面對不斷改革的大學英語和推陳出新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期待更多關于形成性評估在聽力、閱讀和翻譯方面的研究。近兩年,即時形成性評估也已成為一個研究新方向,值得學者關注。此外,在所有核心期刊論文中,涉及網絡教學或網絡自主學習的論文18篇,其中實證類研究7篇,所占比例均較低。筆者認為,如今的大學生依賴網絡接受信息已成不爭的事實。在互聯網絡普及的今天,尤其是智能手機普及所帶來的移動互聯網絡新時代下,如何更好地借助網絡平臺,發揮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值得研究者更加多地關注和討論, 互聯網絡教學模式下的形成性評估研究有待進一步發展。
3.研究成果鼓勵創新。在統計的957篇與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有關的論文中,核心期刊占13.7%,外語類核心僅占4.3%。從內容上看,大部分論文涉及教學模式或評估方法的討論,重復率較高。從時間分布來看,在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發表的相關論文,近兩年呈下降趨勢。
四、結語
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形成性評估已在理論和實踐上證明了其積極有效作用,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和評價模式提供了大量理論基礎。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應建立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綜合評估體系,實現評估主體和評估內容多元化,評估手段多樣化,評估功能多重性,同時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在評估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水平,使評估成為系統化和常規化的教學活動,從本質上改變大學英語教學過度依賴終結性評估的現象,擺脫應試的傾向,切實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高一虹,李莉春,呂王君.中、西應用語言學研究方法發展趨勢 [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2):8-16.
[2]李清華,曾用強.外語形成性評估的效度理論[J].外語界,2008,03: 82-90.
[3]周娉娣,秦秀白.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中的應用[J]. 外語電化教學,2005,05:10-14.
[4]黃華.立體教學模式中的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問題研究[J].中國外語,2010,05:15-21.
[5]饒小飛.羅森塔爾效應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形成性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外國語文,2012,S1:151-154.
[6]許悅婷,劉永燦.大學英語教師形成性評估知識的敘事探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03:61-67.
[7]王華,富長洪.形成性評估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6(4):67-72.
[8]吳秀蘭.形成性評價在國內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 外語界,2008,(3):91-96.
[9]李清華.形成性評估的現狀與未來[J].外語測試與教學,2012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