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海
【摘要】“合作學習”這一理論的提出最初興起于美國,在多年來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中不斷的完善,與其相適應的具有一定創新意義的教學理論和策略,受到了教育機構和相關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合作學習的開展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作為教學流程的引導,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收集相關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正常人體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設計需要結合實驗,通過臨床病例的引入來進行。
【關鍵詞】正常人體學 基礎教學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241-02
“合作學習”理論下的正常人體學基礎教學開展,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任務的分配,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做好教學引導,嚴格管控教學進程,以班級作為教學開展的前導,通過小組活動和討論的形式來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正常人體學基礎學科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通過教學設計來幫助學生明確提高正常人體學基礎教學效果的重要性,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具有高素質的綜合型醫學生。
一、“合作學習”理論實現教學的互動性
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的開展需要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在教育事業中的應用,“合作學習”教學中的互動形式為單向型:教師將信息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接收知識,過程中教師不會得到反饋,這也是傳統教學的主要形式;雙向型: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教師進行信息的傳遞,學生在獲取信息時給予教師反饋,是師生互動的一種形式;多向型:師生、生生之間的教學互動,這種互動形式使我國教育改革過程中,互動式教學模式重點應用的教學方案,能夠實現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的提升。
二、“合作學習”理論實現教學的目標均衡性
合作學習開展的關鍵就在于教學的平等、競賽氣氛的構造,在這一學習氛圍中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根據教學主體展開激烈的討論,并且小組合作能夠讓同學之間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互幫互助,小組之間會產生競爭意識,有助于擴展學生的視野,學到更多知識。合作學習能夠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能夠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加工和轉換,變成適合自己記憶和創新的教學信息,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實現綜合素養提升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講解心臟的泵血功能時,通過多媒體技術演示出左心室泵血的畫面,通過慢放、特寫等方法來幫助學生進行觀察,結合觀察到的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給學生一個發聲的平臺,了解學生的觀察重點,心臟泵血的動態過程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真實、藝術地呈現,讓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學課程變得更加豐富,學生會主動進行生命運動現象的探討和學習。教學問題的設定要具有一定的討論意義,讓學生能夠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如:講解毛細血管、靜脈、動脈時,用多媒體的投影技術將三種血管的形態和內在結構進行展示,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來找出三種血管的區別。小組代表進行發言,其他同學發表意見,活躍課堂氣氛。
三、“合作學習”理論實現學生合心理品質建設
合作學習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直處于平等的角度,進行知識的吸收和探討,教師在組織小組活動時,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觀點,同時在同學敘述論點時能夠耐心的聽取他人的意見,這種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思維表達能力、創新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并且使學生擁有優秀的人際交往技能,建立起團結合作的精神。如:講解細胞跨膜物質轉運時,通過各種物質在細胞內外的運動過程視頻演示,來讓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再讓小組學生自主得進行教學總結,分別論述本課學到的知識,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合作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最大限度的開發人力資源,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師通過合作學習教學流程的設計,來創建良好的師生、生生關系,活躍了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形成優秀的心理品質,掌握與人交往的技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并且能夠潛移默化的實現正常人體學基礎教學效果的提升。通過教學引導來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資源的查找,結合教學要求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讓學生能夠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工作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振義.行動導向模式下正常人體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5(04):112-114.
[2]張思娟.正常人體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究[J]. 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4(04):179-181.
[3]尹史帝,孫杰,宋友瓊. 護理專業正常人體學實用型教學的探索與構建[J].衛生職業教育,2014(0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