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偉 馮寧 應益可


摘要 以《生物學教學》《生物學通報》《中學生物學》3本雜志刊載的生物學競賽研究類文獻為研究載體,對其內容主題、研究力量、外部支持等情況進行統計比較分析,以此歸納總結出我國生物學競賽的研究現狀,分析該研究領域當前所存在優點與不足,并反思如何促進我國生物學競賽研究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 生物學 競賽研究 統計分析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B
1研究緣起
生物學競賽能夠激發和調動廣大中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促進教師間的經驗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物學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最終指向學生的生物學素養的提升。隨著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廣泛開展,我國生物學教育教學研究者也越來越關注生物學競賽的研究。競賽研究也逐漸成為生物學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各類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本研究以《生物學教學》《生物學通報》《中學生物學》3本雜志為研究載體,對其近年來刊載的與生物學競賽有關的研究進行梳理,并探討我國生物學競賽研究的未來走向,為其進一步深入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2研究結果
近二十年來,《生物學教學》《生物學通報》《中學生物學》3本雜志各刊載生物學競賽研究類文獻為66篇、196篇、19篇,總計281篇,現擬從文章內容、研究力量、外部支持等視角來對這些文獻進行系統梳理。
2.1文章內容統計分析
經統計發現,目前我國生物學競賽的研究內容大體包括賽事簡介、試題研究、人才培養、價值探討等四方面(表1):①“賽事簡介”類研究文章雖然不多,但旨在為廣大生物學愛好者提供有價值的生物學競賽信息,如《美國中學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介紹》一文概括地介紹了美國中學生物學奧林匹克現狀、重點剖析了相關考試的內容要求,這類信息方便教師了解并思考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開展。②“試題研究”類的研究最多,發表篇目達213篇之多,研究內容大部分為生物學競賽試題分析,如《第14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實驗(一)試題分析》一文中就重點分析了制作馬氏管、氣管的臨時裝片和動物標本兩個實驗,為我國競賽試題命制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③通過對“人才培養”類研究文章進行分析發現,我國關注自主培養競賽人才的方法,重在培養參賽選手的興趣、自信心、競爭意識以及自學能力,如《在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一文從“因材施教”的角度提出針對不同學習內容要培養不同學生的能力。④“價值探討”類研究文章則主要通過理論思辨的方法,重在分析生物學競賽所帶來的有利之處,以便更好地擴大生物學競賽的影響,如《淺談生物學競賽活動對學生學力發展的影響》中提到生物學競賽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2研究力量統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從文章的作者、其工作單位及合作情況來探析我國生物學競賽的研究力量。①隨著生物學競賽研究不斷被重視,雜志刊載的相關文章數量也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但在所有576名作者中高產作者并不多,只有20多位作者發表了3篇以上的文章,而且沒有形成系列研究。這表明了我國生物學競賽研究仍處于一種相對零散的狀態,尚沒有成為廣大生物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熱點,更沒有成為生物學教育教學研究領域中的專題研究。②由于生物學競賽研究與中學教學實踐的緊密相連,中學一線教師自然成為生物學競賽研究的主要群體,其發文比重高達51.6%,主要進行的研究是相關試題分析,同時也會從人才培養的視角來探討如何更好地開展競賽輔導。而高等院校類科研機構則重在介紹國內外的賽事狀況以及對生物學競賽進行價值分析。③由統計結果可知,我國生物學競賽研究人員已經逐步意識到教育教學研究需要相互合作,由不同研究者合作的文章比重高達76.87%。但值得注意的是,僅有17篇文章為一線教師和高校研究人員合作完成,其余均為一線教師或高校研究人員內部合作完成,結合其內容選擇則進一步推測生物學競賽研究的合作深度有待提高。
2.3外部支持統計分析
若想將“生物學競賽”列為生物學教育教學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范疇,除了研究者們的傾力投入,也離不開良好的外部支持環境,以下擬從參考文獻、期刊引領、基金支持等方面來分析我國生物學競賽研究的外部支持環境。
隨著研究者的參考意識、借鑒能力的不斷增強,生物學研究者們為了提高研究的層次逐漸關注中文期刊中的核心及以上級別期刊與外文期刊,如1996年前刊載的競賽類文章中僅有1篇附有參考文獻,而2007年之后刊載的226篇文章共參考了189篇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文獻、37篇外文文獻之多。本研究對參考文獻的研究范疇進一步探究并發現:高達45%的文獻采取了理論論述的方法,而約有25%的文獻運用了例證的方法探討如何培養競賽人才以及進行試題分析,其他類文獻大多為理論書籍或者競賽規則、試題的網絡出處以及相應的競賽輔導資料等。
3本雜志均自2007年起為了更好地引導生物學教育教學研究的開展而設置分類欄目,經統計發現三本雜志刊載生物學競賽類文章最多的欄目都是教學研究方向的欄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物學競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學方面(表2)。相比較而言,《生物學教學》刊載生物學競賽研究的欄目最多,引導讀者從多個視角來開展生物學競賽研究;《中學生物學》刊載生物學競賽研究的欄目較少,研究主題也相對集中。
各級各類科學基金的設立旨在推動各學科的基礎研究與實踐轉化,不僅在發現、培養優秀研究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也為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和整體水平的提高做出積極貢獻。然而,本研究統計發現281篇文章中僅有24篇文獻受到各級各類基金的資助,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生物學競賽研究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3基于研究結果的反思
綜觀這三本雜志刊載的生物學競賽文章,可以發現當前的研究主要在促進生物競賽信息傳遞和培養競賽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教師反思。
3.1拓寬研究思路,豐富研究內容
《生物學教學》等3本雜志刊載的相關文章里,絕大多數文章是從學生參與競賽的角度來分析參與者的素養要求以及試題的考查要素,主要集中在競賽型人才培養的方法總結和各級各類試題的介紹。為了使生物學競賽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與深化,鼓勵研究者們多取向、多視角、多維度地從不同層次來深入開展生物學競賽研究,本研究建議:①研究不必把研究對象局限于參賽選手,可以從不同角度來拓寬研究視角,如生物學競賽對非參賽學生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生物學競賽對輔導教師的特殊要求如何,以及生物學競賽對整個生物學教育教學帶來怎樣的沖擊。②有關試題對參賽選手的要求分析的研究大多以經驗總結為主,且研究取向有一點“被動適應”的嫌疑,缺乏了應有的時代性與深刻性。這需要生物學競賽研究者們更新自身的研究理念,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物學競賽研究之中,探討生物學競賽健康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及相應的管理機制,讓生物學競賽成為生物學教育教學的常態,而不僅僅是一些“‘尖子生的游戲”。③生物學競賽研究深度也需進一步提高,在繼續關注實踐探索的同時歸納、凝練經驗使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使得生物學競賽研究真正成為生物學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3.2立足實證研究,實現范式轉型
生物學教育作為教育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理論思辨的傳統研究范式逐漸成為其快速發展的桎梏。本研究發現這種研究范式對生物學競賽研究造成的主要表現為空談的理論探討、狹隘的觀點歸納、簡單的經驗總結、粗淺的試題分析。如大部分“價值探討”的文章作者并沒持有理性、客觀的研究態度、辯證的指導思想來對待生物學競賽帶來的影響,而是在花大篇幅描述生物學競賽帶來的優點,很少涉及其所具有的弊處。“試題研究”類文章的作者更是在建構研究思路時帶有一定的隨意性,采用“例說”的方法來闡明其觀點,所得結論的可信度值得推敲。此外,參考文獻的研究范式與本研究所選取的281篇文章幾乎相似,這也造成了參考文獻的啟發性無法充分體現。為此,追求經驗主義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實證研究范式逐漸走進科學教育領域,它能較好地彌補思辨研究范式的先天不足。生物學競賽研究要想在生物學教育教學研究舞臺占據一席之地,研究者們采用追求客觀事實規律、探究事物因果關系的實證研究范式已成為實現生物學競賽研究轉型的當務之急,規范生物學教育研究過程,保證研究結論的信效度。
3.3構建學術共同體,共促學術繁榮
“學術共同體”一詞最早由英國哲學家布朗使用,現在逐漸演化成“一群在價值取向、內在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人,為了共同的價值理想或目標追求,并遵循一定的行為準則而構成的特殊群體”。若以這一理念來審視當前我國生物學競賽研究學術共同體的構建,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則任重而道遠:①研究者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研究素養,汲取世界范圍內的科學教育先進理念和科學研究方法來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研究層次。②中小學一線教師和高校學術機構研究人員正視自身的研究特長與不足、揚長避短,努力實現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的有機融合,促進生物學競賽研究的良性發展。③作為國內主要生物學教育期刊,《生物學教學》《生物學通報》《中學生物學》雜志為生物學競賽研究者們充分交流觀點起到了“紐帶”作用,同時也期待著“生物學競賽”專題欄目的出現,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持。④教育行政部分也應加大對生物學競賽研究領域的鼓勵與支持力度,引領我國生物學競賽研究的發展,跟上世界先進研究的發展步伐。只有將“自下而上的努力”和“自上而下的引領”合而為一,構建生物學競賽研究的學術共同體,才能真正有效改善當前研究緩慢、滯后的局面,從而達成生物學競賽研究的學術繁榮,進而豐富生物學教育教學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