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高考是我國遴選人才,實現人才優化配置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方式,就高考語文而言,高考作文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考點和得分點,其在具體的考核中起到了決定作用。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發現,國內大部分區域的高中語文教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缺失和教學方式教條化的問題。本文針對該問題展開了相關的探討和分析,以期讓其他老師深入領會高考作文命題的基本脈絡及針對性的應對策略,更好地服務于高中語文教學實踐。
關鍵詞:高考作文;命題規律;新課標;策略
引言
對于高考語文科目而言,作文占據了其試卷整體分值將近一半,是高考語文考察的重點部分和難點部分,也從分值上向我們展現了語文教學實踐中,作文的重要地位。對于語文高考而言,作文分數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其最后得分,所以,作文考試得到應考人員及老師的重點關注也就不為過。
一、 高考語文作文板塊命題脈絡變化規律分析
(一) 視線逐步轉向社會熱點問題
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形式不管發生了什么變化,其都始終遵循著一個基本規律和脈絡,即基本以當年的社會熱點問題為主要關注點,保證高考語文作文始終不脫離實際,讓學生感覺到作文考試“接地氣”。對于參加高考的學生而言,其對于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體會已經進入了一個較深的層次,因此,通過引入社會熱點問題,可以更加直接地考查學生對社會事物及一些現象存在的基本規律認識和體會。比如,對于2011年開展新課標改革后,其作文題目就提到了受到全世界范圍內廣泛關注的中國崛起問題,通過讓學生描述中國崛起以后可能出現的各種現象和變化,間接評價學生對國內發展及國際社會變化的認識深度和廣度。
(二) 高考作文命題更加關注于學生本身
自從新課標改革以來,對于高考語文而言,其變化最大的就是作文部分更加關注學生本身的發展,力求打造一個平臺讓學生能夠借助高考作文來抒發自身的感情,并發表自己對外界事物的看法,讓學生通過作文展現自己的內心,從而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力求讓學生愿意去寫,去抒發,而不是被動地去應付考試,努力讓學生心生寫作的欲望和感情,所以,必須借助高考作文這一平臺,幫助學生抒發自己的內心世界。
(三) 高考作文命題更加關注學生的思維發散性
對于新課標改革而言,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是此次改革的巨大亮點。該改革初衷迎合新課標,幫助學生建立自由發散思維具有顯著指導和提升意義,非常利于國家通過高考這一方式遴選有用之才。對于高等教育而言,其與高中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學習內容的發散性和自由性方面,因此,對于高中生而言,在進入大學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建立自己的理性思維,并注重自己思維的發散性培養,通過發散性思維培養,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在短時間內接收大量外界新鮮知識,并快速消化。比如2008年湖南卷選用唐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詩句中“遙看近卻無”蘊含“遠和近”“物以稀為貴”等哲學道理,學生可以根據分析出來的哲理確定論點,寫一篇頗具思維發散性的議論文。
二、 高考語文作文針對性應考策略分析
(一) 將作文審題階段視為作文教學階段的重點來抓
對于作文命題的審題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審題高度的定位直接決定了作文的整體質量和意義。因此,必須從如下幾方面入手。第一,作文審題立意應新穎,考慮到高考是一項以選拔性為導向的考試,其參與人數較多,且學生個體間的差異較為明顯,即便命題立意點眾多,但出現扎堆立意的問題在所難免。從考卷評閱方面分析,留給高考語文作文評定的時間只有幾分鐘,因此,必須保證作文立意新穎方能抓住閱卷老師“芳心”,才能保證作文成績位于較高檔位。第二,除了新穎以外,為了凸顯自身看待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必須保證立意的深刻性,必須善于解開材料的表面,去深入分析命題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說,立意是否深刻直接決定了最后作文分數的高低。不論是什么文體和類型,必須保證立意的深刻性,過于淺顯的作文立意是無法打動閱卷老師的。第三,立意要有針對性,有的學生,認為只要自己的文章能夠反映出材料的意思來就可以了,而對材料只字未提,這也叫缺乏針對性。有的學生想要表達一個觀點,結果啰里啰嗦,含糊其辭,這也叫沒有針對性。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含含糊糊,贊成還是反對要明確。
(二) 全面提升學生對作文素材的積累、選擇及運用能力
首先,作為老師,必須強調學生在復習高考作文的過程中能夠回歸課本,從語文課本中發現素材、剖析素材、積累素材,我們應該明確的是,對于高考作文而言,不能忽視課本這一重要素材來源。作為老師,必須要求學生能夠善于從教材中發現有價值的內容和素材,充分挖掘素材中的深度內容,包括每篇文章的作者簡歷,作家奉行的文學理念,對應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文中的一些名言佳句,上述內容經過簡單修改和處理均可變成作文中有用的素材和內容。老師在具體的執教實踐中,應刻意留出相應的時間讓學生充分了解各素材,并進行詳細的素材分析和闡述。再者是,對于教師而言,其必須做好具體的引領作用和導向作用,老師應對近一段時間內的各種新聞和社會熱點資訊進行收集、剔除和整理,考慮到學生平時復習壓力較重,老師可以借助目前發達的自媒體和信息傳播工具,將源源不斷的素材傳送到學生那里,保證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取有用信息。
三、 總結
綜上所述,對于高考作文而言,其命題導向和基本脈絡受到了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高考作文題目的選材和命題方式一直處于不斷變化和完善的過程中。但無論如何演變,其在一段時期內,均會圍繞某一中心展開。因此,在具體的備考階段,必須牢固掌握上述提及的各種方式,尋找適合自身實際的備考策略。
參考文獻:
[1] 陳巧云.從高考作文命題反思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考試,2010(4).
[2] 韓德慶,亢世勇.從高考作文命題的價值取向看寫作教學[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4(5).
作者簡介:黃秋根,福建省漳州市南靖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