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泓薪
摘 要:2016年8月,經過一年的精心策劃和籌備,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古籍修復展示館在“第七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期間正式掛牌對公眾開放。經過一年時間的運營和提升,展示館已經成為保護文化遺產、豐富社教內容、推介人文草堂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性場館,初步探索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保護與傳承的新模式。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修復;保護;傳承
1 背景
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是我國獨特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主要用于書畫、碑帖等的裝飾和修復還原,歷經晉、唐、宋、元的長期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基本定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并逐漸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京裱”和以蘇州為中心的“蘇裱”兩個流派。裝裱古代稱為“裱褙”,亦稱“裝潢”“裝池”。這一技藝的出現(xiàn),為保存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傳承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古籍修復技藝的起源距今也有1500多年歷史,現(xiàn)在可見的最早記錄這一技藝的文字,出自北宋賈思勰所撰的《齊民要術》卷三《雜說第三十·染潢及治書法》,他寫道:“書有殘裂,酈方紙而補者?!盵1]在隋唐之前,由于裝幀形式的局限,關于古籍修復技藝的論述總是與裝裱技藝密切相關。直到冊裝的廣泛應用,古籍修復技藝才隨之豐富起來。
不論是字畫修復裝裱還是古籍修復裝幀,都是在前人長期探索的基礎上,運用傳統(tǒng)的修復方法與材料進行修補,將修復對象的傷害降到最小,延長文物壽命,保護其承載的文化歷史價值。2008年6月,包括了古字畫裝裱修復技藝和古籍修復技藝在內的裝裱修復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具有悠久的紙質文物修復歷史,修復技藝集眾家之所長,現(xiàn)為四川省內重要的紙質文物修復場所,擁有面積達200余平方米的修復室,專業(yè)技術人員10名,并于2011年6月取得了國家文物局授予的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資質和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獲得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稱號。2016年8月,集修復、展示、觀眾互動為一體的古籍修復展示館正式對外開放,毗鄰即將竣工的草堂書院。展示館不僅可以滿足修復工作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為參觀者提供一個了解紙質文物修復傳統(tǒng)技藝的場所。
2 紙質文物修復技藝保護現(xiàn)狀及策略
盡管20世紀70年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就已經被提出,但對非遺的保護始終沒有得到明確的定義,直到2003年11月3日,在第32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明確界定“保護”一詞的涵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本質是確保非物質文化的生命力,具體來說包括了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教育)和振興①。
根據我國非遺保護的實際情況,《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fā)〔2005〕42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5〕18號)相繼出臺,要求相關部門與機構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全面扎實推進普查工作,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四級名錄體系,認定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并建設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實現(xiàn)文化生態(tài)整體保護。
以古籍修復為例,面臨著保護條件不佳、人才缺乏等嚴峻形勢。根據國家圖書館的普查統(tǒng)計,由于環(huán)境不達標、設施不完善,大多數古籍文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斷爛破損,全國急需修復古籍超過1000萬冊,而這個數字在四川省也超過200萬冊。同時,四川省從事古籍修復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不足100人,其中可以承擔起更加復雜的書畫修復裝裱的專業(yè)人才更是屈指可數。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正式啟動,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由國家主持開展的全國性古籍保護工程。國家圖書館正式掛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作為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具體組織實施單位,承擔著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全國古籍保護培訓、推動全國古籍保護研究等工作。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已有1218家古籍收藏單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記工作,一些珍貴古籍的新品種或新版本被陸續(xù)發(fā)現(xiàn)。全國1000余家古籍收藏單位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庫房條件,配備了古籍保護專業(yè)設施,使超過2000萬冊(件)古籍得到妥善保護。全國共舉辦古籍保護各類培訓班165期,培訓學員8000余人次。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還與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培養(yǎng)古籍保護碩士,全國古籍收藏單位古籍從業(yè)人員從過去的不足1000人增長至上萬人,其中古籍修復專業(yè)人員從不足100人增加到1000余人。2013年國家圖書館成立了“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此后又在全國有較好古籍修復基礎的地方先后設立了“傳習所”,邀請國內知名的古籍和書畫修復裝裱專家擔任導師,采取“師徒傳承,口手相授”的方式傳承技藝、培養(yǎng)人才。2016年8月,傳習中心四川傳習所正式掛牌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館成為四川省三個傳習所成員單位之一。
3 古籍修復展示館的創(chuàng)新與探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在今天所面臨的壓力,不僅僅來自于遺產本身,還包括傳播形式上的困境。以書畫古籍修復技藝為例,盡管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已經開展10年有余,但修復行業(yè)在年輕群體中的普及度與吸引力并不大,人才的缺口依然巨大。人才匱乏、青黃不接正是制約修復技藝保護與傳承的瓶頸。
2016年初,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將一直沉默于公眾視線之外的文物修復技藝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關注與討論,可謂是對公眾心中文物修復行業(yè)的一次啟蒙。立足于這一點,非遺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的傳播形式若能進行創(chuàng)新,合理有度地將其與新技術、新元素相結合,就能夠成為發(fā)展弘揚和傳播非遺文化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紙質文物修復技藝在過去往往只流傳于少數專業(yè)從業(yè)者之間,通過千百年間沿襲下來的師徒相授的方式保存下來,或偶見于文字、圖片的傳播方式,在當下實時性強的傳播時代,就難免陷入“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尷尬。基于對紙質文物修復技藝傳承與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普及紙質文物破損和修復裝裱技藝的基本常識,展現(xiàn)杜甫草堂的修復成果,古籍修復展示館順應時代需求而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