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
摘 要:全球一體化趨勢下,多元思潮相互交叉和滲透,對人們思想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思政教育作為一項基礎性教學工作,其理論研究是否先進,直接影響思政教育效果。思想教育理論研究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過程,要充分結合實踐經驗與形勢,從而為思政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支持。文章以思政教育理論研究特點入手,對當前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新范式與新形態。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新范式;新形態
思政教育理論研究是鞏固正確社會意識、推動社會存在進步的重要前提。因此,應當在吸取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實際,形成思政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范式與新形態,推動理論研究的進步,促進我國各大領域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 思政教育理論研究的基本特點分析
(一) 時代性
思政教育理論研究與社會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社會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體制改革與產業結構調整為思政教育理論研究創造了新的環境。而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完善思政教育理論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這就要求理論研究必須做出新的突破,做到與時俱進,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理論研究具有時代性的特點。
(二) 綜合性
我國思政教育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核心,同時吸收與融合了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種有益的學科內容,使得我國的思政教育理論體系呈現出系統性與綜合性的特征。而以往的思政教育理論研究范圍較為狹隘,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這就要求在相關理論研究領域有所突破,創造出新的范式與新的形態,接收更多的科學理論,實現進一步完善。
(三) 導向性
思政教育始終是為政治工作服務的,其主要手段是思想教育與政策宣傳,是對正確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傳播。而從哲學上來看,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能夠引導社會更好地發展。在社會存在快速發展的當下,思政教育新范式應當有所轉變,突出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地位,充分發揮其導向作用。
二、 傳統思政教育理論研究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
(一) 研究對象單一
在傳統的思政理論研究中,往往只是針對主要的對象進行研究,忽視了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作用,不具備全面性。例如,在傳統的思政教育中,片面關注學生單一素質的提升,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樣也不利于學生集體觀念的養成,這種單一的思政教育具有片面性。
(二) 研究方法落后
傳統的研究方法過度關注對象的單一性,盡管有助于個體個性的塑造,但是卻會過度強化學生的個體意識,使其個性色彩強烈,不利于合作意識與集體意識的培養。導致其在社會交際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不利于正確社會意識的形成。
(三) 研究認知片面
由于對思政教育理論研究的不足,在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方面存在著問題,可以將之綜合概括為對理論研究認知的片面,不利于新范式與新形態的形成與發展。而思政教育本身則是一個廣泛的概念體系,其中包含了眾多的學科知識,一旦在認知方面出現了偏差,就會影響其整體發展進程。
三、 思政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范式與新形態
(一) 以國家利益為研究出發點的新范式
由于思政教育理論研究具有時代性的特征,因此要確定其新范式,就應當立足于國家,從國家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在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西方資本主義通過各種途徑向我國開展文化輸出,進行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的滲透,這就使得我國思政教育理論研究面臨著嚴峻的局勢。如何在多元化的社會思潮中提取正確的、符合國家利益的社會意識形態,是我國思政教育理論研究的重中之重。因此,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思政教育理論研究更應當關注社會意識多元化的問題。
(二) 以“民生”為研究對象的新范式
在現代化的背景下,思政教育理論研究已經不再是以往對基本學科思想的完善,而是應當從社會現實出發,關注“民生”,將人們所關注的焦點問題轉化為思想意識形態層面的思考。聚焦于社會,將實際問題作為基本出發點,并反復研究與探討,從而對社會起到一個積極的導向作用。并由此建立起多元化的理論體系,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這樣才能夠保證思想理論的科學性與社會性。
(三) 以推動實踐發展為研究方向的新形態
思政教育理論研究新形態的出現是以新范式的確定為基本前提。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思政教育理論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推動社會存在的發展,即應用于實踐、并為社會服務。在我國現有的思政教育理論體系中,馬克思主義是不可動搖的理論基礎,對民眾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要結合中國國情與社會實際,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當前思政教育理論研究的重點內容,對我國各項方針戰略的制定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包含了不同的內容,這就使得在進行思政教育理論研究時,必須對不同的對象進行研究,改變傳統對單一對象進行研究的方式,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結語
思政教育理論研究是引導社會正向發展的重要保障,在社會意識形態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的當下,應當對思政教育理論研究的特點與現狀進行充分地分析,并確立新的研究范式與形態,從而對民眾起到正確的思想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銳.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范式與新形態[J].科技視界,2014,29:149+269.
[2] 劉偉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形態及新范式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5,S1:98-100.
[3] 廖敏.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范式與新形態[J].科教導刊(下旬),2015,08:62-64.
[4] 梁力月.論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范式與新形態[J].現代國企研究,2016,08:270-2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