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秋季開學,思想品德改為“道德與法治”。通觀新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會發現教材中有形式多樣的活動設計,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在活動中體驗、感悟,自我發展,自我教育,增進同學間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培養創新能力。新教材呈現的“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特點,為活動教學的實踐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本文初步展開了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教學的形式及作用探究。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教學;形式;作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靈魂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究者的需求。”活動教學是將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探索活動,它體現了新課標“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與開放性”理念,并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多地走進了道德與法治課程。
一、 時事播報——關注社會、勇擔責任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要多為學生提供觀察、體驗社會生活的條件,時事播報就為學生觀察社會提供了一扇窗,活動設計如下:
第一步:學生恰當選材。學生通過每天收看《新聞聯播》、《今日說法》、報紙、雜志或電子閱讀等方式搜集素材,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有教育意義或者觸動內心、值得反思的話題,并對新聞事件做言簡意賅的整理。
第二步:教師點評指導。利用課前五分鐘時間,每堂課輪流一位同學播報,播報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發表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學生發言結束,教師把學生的播報內容與教材文本結合起來,做歸納點評。
第三步:表彰獎勵先進。為培養學生收看新聞的習慣,練就一雙“新聞眼”,從選材恰當、儀表端莊、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評價客觀等幾個方面作為參考,表彰獎勵新聞播報先進同學,激發學生的播報熱情,提高播報質量。
時事熱點問題貼近生活實際,時代特色鮮明,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社會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開展時事播報,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時政素材,提高了分析、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 課堂辯論——明辨是非、換位思考
課堂圍繞一個熱點話題展開辯論,既增強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又在辯論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組織課堂辯論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精心設計、選擇辯題。辯題可根據教材單元主題設計,也可依據課時內容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認知經驗、選擇有爭議的話題或學生普遍關心的話題。
2. 合理分組、人人參與。分組方式不拘一格,可以先征求學生意見,自愿報名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個大組,也可以按男女性別分組,或者根據辯題隨機展開辯論,重在調動全班學生積極參與。
3. 把握方向、把控節奏。學生在辯論過程中如果遇到了新問題,教師要適時點撥,讓學生明確研究問題的方向、方法;對偏離主題的辯論,要及時撥正,把控好辯論的時間、節奏并及時進行準確到位的總結。
三、 多媒體資源——身臨其境、激發想象
豐富的多媒體教育資源,有助于突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身能力的局限,為道德與法治教學帶來全新的內涵和面貌。教學實踐中引入多媒體資源的形式主要有:
1. 視頻資料的播放
視頻資料的播放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具體真實的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積極的教學氛圍,恰當地使用視頻資料,深化教育主題,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2. 寓言故事的引入
根據課程內容,運用歷史典故、名人軼事、成語故事、寓言等方面的多媒體資源讓知識的呈現方式直觀、形象,學生學習更輕松增趣,易于接受與記憶,還能起到開闊視野、拓寬知識的作用。
3. 主題漫畫的運用
時政漫畫具有詼諧幽默,針砭時弊的特點,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既活躍課堂氣氛,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 小品表演——詼諧幽默、樂于參與
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導自演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小品,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們不僅喜歡看,還樂于參與。
以上活動的范圍都在課堂上,課內外結合的或在課內進行又需在課外提升的活動也有多種形式。
五、 第二課堂——整合資源、深化德育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牢牢把握住這個方向性原則。學校是學生每天生活學習的地方,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通過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觀察行為表現,理論聯系實際,選擇相關的學校教育資源進行有效利用。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落實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除此之外,學校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道德與法治的第二課堂。每學期學校團支部、學生處依據德育工作計劃開展的弘揚民族精神教育、珍愛生命教育、文明禮貌、孝親敬長教育、禁毒宣傳等主題活動,舉辦的食品衛生安全、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等專題講座,組織的“愛祖國,愛家鄉”演講比賽、絲路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為課程教學注入了新鮮活力,每周的主題班會、升旗儀式主題演講、安全教育等活動都能與道德與法治找到恰當的鏈接點。
六、 開展社會實踐,挖掘鄉土資源——走進社會、綜合提升
新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資源既包括學校內的教育資源,也包括學校外的各類教育機構和各種教育渠道。社會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架起學校與社會溝通協作的橋梁,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成長,這既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有效途徑。
我們的家鄉——嘉峪關,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游覽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魏晉墓壁畫、關城文物景區等名勝古跡,讓學生了解長城文化與絲路文化,培養熱愛家鄉的感情;參觀城市博物館、工業園區、大學城等單位,讓學生知道鋼城艱苦奮斗的創業史,為家鄉面貌日新月異的變化自豪,增強了建設家鄉、讓家鄉的明天更美好的信心;聆聽道德模范人物先進事跡報告,自覺踐行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之,活動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開展與創新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教師除了要運用好教材外,還要充分挖掘有利于本課程教學的校內和校外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教育資源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作者簡介:
安華鋒,甘肅省嘉峪關市第四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