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提升語用能力離不開語文所扎根的生活這塊土壤。語文教學就要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鄉土生活是小學生最熟悉的。把鄉土資源適時適當地引入語文課堂,能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生活搭建起一座連接的大橋,讓小學生借助熟悉的鄉土資源提升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達力,為小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打開一扇扇精彩的窗戶。
關鍵詞:鄉土資源;作文教學;語用能力
一、 引鄉土資源于閱讀教學,突破語用感悟的難點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要引導小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學習語言表達的方法就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深化理解、感悟。
1. 詞是構成篇章的基本單位
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品讀關鍵詞,讓學生通過品讀深刻體會作者細微的感情,啟發學生養成推敲字詞、生動表達的良好用語習慣。語言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有些字詞的理解一旦離開鄉土生活就會陷入被動灌輸、膚淺理解的境地,只有適當結合鄉土資源,給小學生提供直觀的生活體驗,才能突破思維理解的難點,引發小學生的深度思考。如《窮人》中描寫漁夫的語言:“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怎樣讓學生品讀出“熬”字的深刻內涵呢?考慮到不少學生的家在農村,家里還保留著灶膛燒火的習慣,我布置學生回家觀察熬煮食物的情景。教學中我讓學生談觀察到的情景,學生繪聲繪色地描述熬煮的過程,理解了“熬”字的本義。這時我才把學生的思考引向這個字的引申義:“這個字的古寫法是‘意指食物在鍋里接受火苗的慢慢烘烤,‘熬字最底下的四點底就是指火苗。漁夫說‘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受煎熬的漁夫一家人就像你們觀察到的什么?這種‘熬的滋味是怎樣的呢?”這時學生對“熬”字的理解感受就深刻多了,紛紛表示透過“熬”字他們感受到漁夫一家人生活的艱辛和漁夫富有同情心的善良品質。“那么漁夫一家人可能怎樣苦熬生活呢?”有的學生想象漁夫夜以繼日、不顧生命危險出海打漁,有的學生想象桑娜忍饑挨餓省吃儉用,有的學生想象桑娜的孩子為人擦皮鞋賺錢等等,把“熬”化為一個個深入人心、具體可感的形象。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借鄉土資源,打通了學生“咬文嚼字”的關節,學生的字詞感悟不再是無根之木、無水之源,學生在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同時也受到了語言的理解運用能力的錘煉。
2. 提供鄉土類比物,領悟表達方法
教材中的許多人物、建筑、山水、風光小學生并不熟悉,他們在理解表達方法時就會遇到較多困難。因此,學生經常有這樣的疑惑:“這篇文章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如果教師注意融入鄉土文化資源,給學生提供類比物,將可以使學生在物文對照中輕松領悟表達方法。例如,五年級《各具特色的民居》里的客家民居是一種圓形土樓,這種古建筑在漳浦的不少村鎮里都還保存完好,在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把家鄉的土樓與作者筆下的土樓聯系起來,“聯系自己看到的土樓的樣子,想想作者在介紹土樓內部房子布局特點時為什么要用打比方說明,說它‘如橘瓣狀排列呢?而介紹樓高、房多時要列數字說明,說“有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呢?”學生就會饒有興趣地把語言文字表達和具體物象聯系起來比較研讀,領悟到各種說明方法的選用是根據事物的特點和表達效果的需要來決定的。運用鄉土資源,學生聯系具體物象對文章的表達方法大多能心領神會,這勝過教師的百般講解。
二、 導鄉土資源于作文教學,豐富語匯、取材
日常生活、民俗風情、鄉土人情、歷史文化、自然風光、鄉言俗語、傳說掌故……豐富多彩的鄉土資源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用寶庫。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鄉土資源的作用,讓學生從鄉土資源中豐富寫作素材和語言詞匯,提高作文能力。
1. 汲取鄉土語言精華,豐富語言表現
勤勞智慧的漳浦人民在生活中創造了豐富獨特的鄉土語言,這些語言言簡意賅、譬喻生動,具有鮮活的表現力,應該成為小學生學習語言詞匯、提高語言表達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虛心學習、及時記錄,通過展示交流、編唱等形式鼓勵學生積累,讓這些富有生命力的鄉土語言匯入小學生的筆端,豐富學生作文的語言表現力。例如,有位學生在習作中寫:奶奶一臉嚴肅地說:“‘細漢偷割瓠,大漢偷牽牛,拿人家一元錢事小嗎?還不快還回去,向人家認錯!”一旁站著的爺爺也發話了:“‘細空不補,大空叫苦,還不趕快認錯去!”這段語言描寫融入了漳浦的鄉土語言,寥寥數語就塑造出了兩位嚴愛有度的長者形象,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記錄鄉土生活體驗,鮮化素材來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生活的積累,學生的作文就會如一潭死水,題材陳舊老套。只有引導學生投身于火熱的鄉土生活,從鄉土生活中獲取鮮活的生活體驗才能讓學生的作文如活潑的清泉汩汩而出。
漳浦縣鄉土資源豐富,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有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民俗活動,地理資源得天獨厚,依山傍水,風光秀麗,在這里可以感受風送稻香、雞鳴牛哞的農家生活,可以欣賞花果滿樹、桃紅李艷的田園風光,可以領略駕舟出海、捕魚撈蝦的漁業樂趣。學生天天生活在其間,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何愁作文“無米下炊”?教師要布置學生用日記記錄下生活的足跡,讓一個個的鄉土生活片段成為學生鮮活的作文素材。教師還要結合閱讀教材的特點,巧設練筆、仿寫,讓學生的素材積累能得以運用,讓學生獲得成就感。例如,教學了四年級下冊的“走進鄉村生活”單元組教學后,布置學生也寫寫自己熟悉的鄉村景色,讓池塘垂釣、夕陽落山、老牛暮歸等一個個“生活足跡”步入學生的作文。再例如,漳浦的竹馬戲、薌劇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劇種,無論哪個村鎮,每逢過節總會表演個三四天,有些家長本身就是演員,是學生十分熟悉的鄉土資源。教學了《藏戲》以后,就可以布置仿寫,讓學生轉化課文語言和表達方法來說明竹馬戲、薌劇表演的特點,學生有材料入文、有方法下筆,行文輕松、內容鮮活。
三、 融鄉土文化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鄉土文化是值得我們挖掘的寶貴的語文教學資源,也是現實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寶貴的語文教學資源,融鄉土文化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可以讓語文實踐活動省時高效,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1. 參加鄉土文化采集,提升語文素養
千年的歷史孕育了香醇的漳浦鄉土文化,在漳浦這片大地上到處散落著傳奇故事、對聯、謎語等傳統文化瑰寶,這些傳統文化瑰寶閃爍著先祖的語言智慧光芒,最能激發學生熱愛語文、進一步學好語文的思想感情,尋找有機結合點開展采集活動,能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感受到語文的博大精深、廣泛存在,享受到語文的營養大餐。比如,結合三年級上冊“走進中華文化”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收集整理漳浦當地的傳說故事,小學生紛紛表示太驚奇了:“原來奶奶(爺爺、姥姥……)是故事大王呀!他們講的故事太好聽了!”在故事會上,小學生聲情并茂的講演也不能不讓你感嘆孩子通過活動在語文能力上的快速成長。再比如,結合五年級上冊《遨游漢字王國》綜合性學習活動開展一系列鄉土文化之旅活動:參觀漳浦書畫室、賞析黃道周“黃漳浦體”書法、收集漳浦名詩名聯字謎等,學生通過活動從鄉土文化中感受書法藝術、文學創作的精髓,于潛移默化之中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 參加鄉土文化宣傳,鍛煉語用能力
參加鄉土文化宣傳,可以讓學生運用語文于生活,用語文知識回報家鄉,可以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鍛煉語言能力。教師應結合實踐活動,組織學生用語文知識弘揚、推廣鄉土文化。如,參觀黃道周紀念館、蔡新故居,寫黃道周、蔡新事跡介紹;了解陳元光文化節、媽祖文化節,為文化節活動寫建議書;游覽火山地質公園、六鰲“抽象畫廊”,為保護家鄉環境擬寫宣傳廣告;觀看佛曇龍舟競渡,寫家鄉節日習俗介紹……
當然,可以利用的鄉土資源還遠遠不止這些。只要我們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就能讓鄉土資源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作者簡介:
鄭榮花,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縣綏安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