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民俗文化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實施方式進行了嘗試和思考,研究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指導策略的改善,努力改變教、學、評的方式,提升老師的指導品質,突出學生的自主體驗和實踐探究,探尋“以生為本”實施策略的構建。
關鍵詞:民俗文化;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實施
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課程,是進行民俗文化教育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主題個案研究,研究某個民俗文化事項的教育價值,將民俗文化于課程融合中探討課程校本化實施手段,這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
一、 課程資源融入生活,用整合為民俗助力。
在基于民俗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實施過程中,我們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開展一系列自主性的活動,努力發掘整合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各類資源的獨特魅力。
1. 挖掘生活中的民俗資源,充實民俗。在課堂教學中,指導教師應將固有的民俗意蘊與豐富的生命內涵結合,把課程資源從書本上、課堂中引向學生生活,讓學生學以致用,將課堂與現實生活結合,將家鄉民俗與個人生活相結合,在生活化中增強其研究民俗、傳承民俗的歷史使命感。
2. 開發區域中的民俗資源,走近民俗。我校從小學生成長規律和學習特點出發,結合自身實踐經驗,通過整合策略相關理論的研究與實踐,基于學情和已有積淀整體架構學校課程新體系。
3. 整合外來生家鄉地資源,豐富民俗。由于我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學校總人數的85%,這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家鄉課程資源。即使是同一個節日習俗,各地所表現的方式也不一樣;同一種方式,各地表現的時間也有差異。各地民俗文化的差異性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帶來了豐富的資源。
4. 融合不同學科課程資源,整合民俗。進一步深化教師的融合意識,通過對課程資源的原形再創造,提煉、設計、衍生出新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在推進的過程中以不斷生成的民俗文化資源進一步豐富課程的內容,讓民俗文化主題式探究活動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
二、 課程規劃融入常規,用常態為實施增色
以年級為單位“長短結合”的實施方式,短線課題保證課程實施的基本要求,長線課題創出特色,以此保證課程的常態化實施。
1. 以年級為單位長線計劃創活動特色。以年級組為單位制訂學期計劃可以有效地保證探究步驟的統一。在內容上重視文化熏陶;在推進策略上,多個層面上展開;在管理策略上,年級組主要承擔民俗探究活動規劃和協調工作。
2. 以班級為單位短線活動求活動價值。由于探究的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民俗活動框架上選擇長線主題活動的同時,勾選部分短期活動主題形成長短互補。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班級研究的深度也不盡相同,相同的只有促進學生個體的綜合能力養成這一目的的一致性。
3. 以個人為單位優化課時促生命成長。每一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和已有的支撐點水平各不相同,這多方面的不同是一種隱秘性的課程軟資源。通過實踐,我們開發并采用了優化課時的方式,創造性地實現了基于學生興趣和個體差異下的課程資源整合,實現學生個體的生命成長。
三、 課程實施融入日常,用體驗為民俗增趣。
我校對民俗的探究著重于學生的個體體驗這一途徑,讓學生在自己的獨特體驗中感悟民俗,理解民俗,消化民俗,從而達成傳承民俗這一根本性目標。
1. 利用現代化信息資源,給學生最直接的多感官體驗。隨著平板電腦、網絡信息化平臺入駐課堂,學習方式有了更大的靈活性。網絡上海量資源都可以為民俗探究活動服務,將我們現實中看不到或漸漸淡化的民俗活動情境再現學生眼前,形象而生動,給予學生以最直接的感官刺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2. 創設游戲化民俗情境,給學生置身其中的參與體驗。教學與游戲的內在品質是相通的。在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超越游戲作為形式的外在和復雜多變的課堂模式,把相關民俗用游戲的內在品質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評價貫穿整個活動,設置梯度酬報和適宜懲罰機制,讓學生在自信、自強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3. 點燃學生的真實情感,給學生豐富的獨特情感體驗。掌握民俗文化知識是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和載體。在課程校本化實施中學生應該有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在學到新知識的同時產生保護和傳承民俗的意識。
四、 課程評價融入過程,用呵護為民俗護航
多元評價是基于民俗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評價體系包括技能、知識、情感、文化四個環節,以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全面的評價呵護孩子愛上民俗、樂于參與的一顆童心。
1. 評價=互相肯定——改變了評價主體的被動與方式的單一。多元化評價的實施將評價主體、評價形式、評價內容的多樣化與評價目標的多維化,形成過程的長期化有機融合。評價各方主體獲得了參與、思考的權利,體現出了學習主體的獨立性和個性,既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也能看到不足,同時能清晰認識到同學的優勢與長處,為自己提供了個性化的反饋和指導,為評價主體間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更多有益的途徑。
2. 評價=自我反思——修正了評價方法的單調與內容的片面。多樣化的評價內容和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讓評價的重心放在了反思之上。同時,此處的自我反思不僅僅是學生,還包括活動的設計者指導教師自己。活動指導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評價來反思自己的活動設計,在以后的活動中豐富評價的內容,補充評價的方法。
我校綜合實踐活動民俗文化課程努力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域為孩子提供多元的實踐體驗的機會,創設合作探究的平臺,為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成長助力。同時在課程實施中善用各類資源,引進活水,輸出成果,在多向互動中帶領更多的教師積極投身課程研究,在更大范圍內傳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理念與經驗。
作者簡介:張小亮,江蘇省常州市雕莊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