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考慮初中地理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學生特征、現實需要和當前的教育環境,為了激發學生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大力推廣直觀教學法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本文重點闡述初中地理直觀教學的特征、要求、操作建議及一般原則。
關鍵詞:直觀教學;綜合運用;有效教學
地理學科教學課時有限,還要時不時做出點“犧牲”以示“減負”的誠意,學科地位十分尷尬。受年齡和生活經歷所限,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有限,學習自然地理尤其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難度不言而喻。
一、 初中地理大力推行直觀教學具有可行性
1. 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適合開展直觀教學
地理《課標》在“活動建議”和“教學建議”相關表述中多次提到“要形成和發展地理空間定位能力、地理空間格局的覺察能力、地理特征的綜合分析能力、地理過程的描述與簡單預測能力、地理因果關系分析與推理能力……”。要達到這些要求,學生必須形成地理表象能力。
地理表象是形成學生正確地理概念的基礎,沒有形象的地理表象做基礎,抽象的地理概念就是“空中樓閣”,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理解起來就更加困難,更難形成基本技能,阻礙心智技能的發展。
一般地,初中生在系統學習地理的最初階段,基本概念會帶來嚴峻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直觀教學的作用就更加凸顯。
2. 初中學生的特點適合開展直觀教學
受生活范圍和生活經驗所限,加之思維發展的水平有限,初中生很難理解現成的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注意利用直觀教具實驗演示、展示作品,或分享野外考察心得,將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直接經驗,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 綜合運用不同直觀形式開展直觀教學
1. 直觀教具具體生動
板書配合板畫和板圖,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材料,深入淺出地解釋一些空間概念。
比如,學習全球海陸分布輪廓、山地的五個部位、七大洲的地形地勢特征、等高線地形圖時,都可以用簡筆畫白描地理事物,配合語言表述,學生很容易感受到海陸輪廓、地形地勢的特征。
2. 課堂演示見微知著
學生通常不能正確理解“海拔”概念,導致不能正確區分“平原”與“高原”、“山地”與“丘陵”,無法理解“盆地”為何沒有海拔方面的描述。這部分教學可以現場示范堆沙盤,模擬五種基本地形,再要求學生用“簡筆畫”說明自己的理解,教師再補充“地形的形成和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學生感受到地形不僅是立體的,還是動態的,仿佛看到了大地變遷的歷史。
再比如,學生難以想象板塊如何“張裂”與“擠壓”,用作業本堆積起來,讓同學推搡演示“推擠”和“擠壓”,撕扯紙張演示“張裂”,同時,播放動漫《東非大裂谷變化趨勢》,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豁然開朗。
需要指出,由于實物直觀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聯系著一切,受時空與感官特性的限制,許多事物的特征與聯系難以通過實物直觀眾描述出來,還必須有其直觀方法配合。
3. 以圖釋圖不言而喻
圖文互換是常用的訓練地理思維的教學方法,但多數執教者不善于選擇合適的解釋手段。
例如,學生會課外制作“測高儀”(測量緯度),卻不明白測高儀的原理。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直角三角形,畫出一條輔助線(圖中黑線),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解釋重垂線與量角器0°線的夾角與當地緯度相等,這樣,地理課堂用上了數學課的相似三角形,既形象又深入淺出,學生體驗到了動手制作學具的快樂,會有意識地探索自然現象隱含的科學原則。
4. 模象直觀凸顯本質
使學生直接感知事物的模擬性形象而形成地理事物表象的直觀方式叫“模象直觀”,比如觀察模型演示、圖片圖表、幻燈片和影視片段等,這種直觀方式動靜結合,便于控制,能擴大直觀范圍,提高直觀效果。
5. 言語直觀要言不煩
語言是基本的直觀教學媒介。通過教師形象化語言的描述、陳述,學生借助語音、字形提供的感性認識材料和語義對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也能產生表象,這種直觀形式不受時間、地點和設備條件的限制,能引起學生的想象,它是實物直觀的模像直觀的有力補充。
言語直觀能激發學習興趣、喚起學習熱情、管窺科學的微妙,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比如,課堂導入入詩入畫,教學小結言簡意賅,點評發言入情入理,學生由“牽著走”到“跟著走”,最終“自己走”。可見,繪聲繪色的語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組織教學時間就轉化為深入思考問題的時間,課堂效率自然會大幅度提高。
三、 直觀教學謹記“三要”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直觀教具只提供了感性認識材料,學生地理空間格局的感知能力和地理特征的綜合分析能力是潛移默化的結果,所以,直觀教具應與啟發性講授結合起來,指導學生觀察,補充學生探究,使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結合起來,使多數學生都能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來形成科學概念。
要突出對象的特點。選擇直觀手段必須以突出低強度但重要的地理要素或者地理事物為標準,否則,直觀就只是“空殼”,只是一種形式。
板書、板畫、板圖、課件中關鍵的名稱、符號,用特殊的彩色或符號甚至加深背景,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學“板塊構造學說”時,讓六大板塊(箭頭表示運動方向)動起來,讓動覺、視覺結合,會讓記憶更加牢固。當然,需要強調,板塊的運動速度是以地質年代衡量的,注意糾正學生的錯誤印象。
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是教育成功的條件也是教育的終極目的。知識歸根到底要通過學生頭腦的加工改造才能夠掌握。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標本、課件、制作圖表,改變“老師演,學生看”的消極被動的直觀方式。比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的照相功能越來越強大,教師可以用手機隨時記錄學生的作業、課堂探究活動點點滴滴,作為課堂教學的直觀素材,提升生活的品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總而言之,初中地理學科教學應當加強直觀教學,以此在深化學生地理學習認知的基礎上,顯著提高本學科的實際教學效益與質量。
參考文獻:
[1]曹中宇等.教育學[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77-185.
[2]高文.教學模式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02.
作者簡介:杜偉,廣東省深圳市新華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