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講究道德修養的國度,《程門立雪》《棄官尋母》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在當今社會,似乎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過多地注重知識教育而逐漸忘記了思想道德的教育。文章基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主要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德育教育;滲透策略
人們常說“有德有才是上品,無德無才是廢品,而有才無德是危險品”,如果疏忽了道德教育,可能會給學生本人和社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反作用,可見德育有時甚至要比單純的傳授知識更加重要,為了將學生培養成將來社會的棟梁,德育是必不可少的。為響應國家素質教育的號召,需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進行深刻思考。
一、 滲透德育充分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學校似乎過于注重傳授知識而忽視了思想道德的教育,然而逐漸的,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顯現出來。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成長的學生只能將知識應用于考試而缺乏思維創新能力,或者是擁有豐富的知識卻利用它們做一些唯利是圖的事情,嚴重損害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近年來國家為改變這種現狀開始號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進行素質教育,即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培養一代又一代既富有知識、又能運用知識造福社會的人。在小學的所有科目中,語文是最適合滲透德育的一門科目,因為相對于其他科目,語文的課業負擔相對較輕,并且語文知識可以良好地與德育相輔相成、融會貫通,既能增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教師可以在對學生測評時不再單一以期末考試成績為標準,而是除考試成績外,還要在課堂品德教育中和學生進行互動,對學生的課堂活躍度和積極度打分,還可以不定期地播放有關德育的短視頻并要求學生寫觀后感,或者組織德育活動并根據學生的表現打分,最終以平時的德育分數與期末考試成績分數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測評,這樣有利于推動素質教育計劃的良好實施。
二、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相關舉措
(一) 課堂上將課本內容與德育事例相結合
語文課本上有許許多多有關道德教育的文章,老師在教育時如果單純地鼓動學生學習課文中人物的品質是非常缺乏實效性的,因為課文中的人物對
學生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僅僅存在于腦海中的構象,所以學生在學習完課文后就會對課文內容拋之腦后,不會將其銘記于心并以此作為榜樣?,F實生活的德育事例可以很好的彌補這一不足。在傳授完課堂知識以后,老師可以再舉出一些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或者學生身邊的事例,幫助學生認為這些事情是實實在在的,并非遙不可及。這些事例和此節課的內容所傳達的精神相一致,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另一方面,現實生活的例子更加具體化,便于學生的理解并且更具有鼓動性。因此,在課堂上將課本內容和德育事例相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老師在講《司馬光》這篇課文時,如果老師只是簡單地告訴同學們要見義勇為,這樣的教學方法很難讓同學們感同身受。老師可以首先幫助學生理順文章所講述的“孩童玩耍、同伴溺水、搬石砸缸”的整個過程以便初次理解課文內容。之后老師向同學們提問“這篇課文主要想教給我們什么?”在聽完部分學生的回答之后,老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并告訴同學們課文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課文講完,老師需要引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廣東大學生吳宏宇見義勇為的英勇事跡,告訴學生們“見義勇為并非只發生在古代,這種高貴的品質其實就發生在我們身邊”,通過引用實際事例并與課文《司馬光》的內容相結合,可以引起同學們的深思,達到良好的知識和品德雙重教育的目的。
(二) 組織以道德為主題的演講與寫作
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僅僅停留于老師講,學生聽的方面,語文教師僅僅教給學生該如何做卻得不到學生真是內心世界的想法是極其缺乏實際意義的,只有當學生能夠將德育的內容感同身受并用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才能有更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說,需要在課堂之余,讓學生以寫作或者演講的形式表達自己對于某種高尚品質的理解。
例如,老師可以組織以父愛為主題的寫作練習,不僅提高寫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父愛,體會父愛,并且讓學生將對父愛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印象更加深刻,對學生內心的影響更加深遠。另外,老師還可以組織與愛國、母愛等有關的演講比賽,相比于書面更深一層的用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更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高尚品德的深層含義。演講和寫作有利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理解體會高尚的品德,并逐漸將高尚的品德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之中。
(三) 組織以提升道德水平為目的的實踐活動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彼詫W習高尚的品德不能只表現在口頭上,更要落實在生活的實際行動中去,畢竟真正做出良好道德所崇尚的事情才是德育的最終目的。從最初的思想道德灌輸,到學生對其內容充分消化并以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最終落實于行動,這一系列的德育體系一環扣一環、缺一不可,所以實踐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學習了《父親》這篇課文的有關內容后,老師可以組織“為父母親洗腳”等的道德實踐活動,要求同學們積極參與其中,并且交回實踐報告(姓名、時間、感受等)。當學生們真心誠意地參加此次活動,德育就真正地實現了它的價值。
三、 結語
總而言之,想要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必不可少的。俗話說“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不僅是醫生,所有的職業都是如此。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更是在校教育的立足點。德育要注重方法而不能一味的盲目徒勞,要從思想傳授,到學生自我思想表達,到最終以實際行動表現出來,層層遞進環環緊扣。相信在國家的號召下、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傳統教育和德育的良好結合可以更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博.關于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構建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02).
[2]劉霞.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初探[J].科技展望,2017(15).
[3]劉善玉.淺析如何做好小學語文微課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10).
作者簡介:劉海英,山西省大同市,水泊寺聯校水泊寺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