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瑜??
摘要:課堂上教師主要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思考。教師所提問題的性質和要求的不同,對學生思維的激勵作用也是不同的。以物理學科為例,將教師的問題分成四種類型,同時指出了提問中應注意的六個關鍵點,并將這些與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相結合進行了闡釋,使提問真正高效的服務教學。
關鍵詞:物理教學;問題引導;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的提問可以直接激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于是高效的提問就成為了優質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時也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所提問題的性質和要求的不同,對學生思維的激勵作用也是不同的。和大多數學科一樣,物理課堂上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 判別性問題
這類問題的典型形式是“對不對?”“是不是?”“可不可以?”要求學生對是非做出判斷。如一位物理老師問學生:“加速度是不是矢量?”“牛頓第一定律是不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例?”這類問題,在思維方面的要求很低,學生常無需多少力氣就可隨口回答,甚至隨便一猜正確率也可達到百分之五十。這樣的提問不要說激勵發散思維,就是對一般思維,激勵作用也是不大的。若再帶上暗示性語氣,則完全沒有激勵作用。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如果實在無法避免這種判別性問題,則至少應該在此后加一個說理性問題(見下第三類)才顯得完善,才會使問題更有價值。
二、 敘述性問題
這類問題的典型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樣?”要求學生根據提問作出正確完整的敘述。多用于課前學生預習之后的提問,如:教師通過要求學生預習,上課時問道:“什么是機械能守恒定律?”當然這樣的提問也可以在一堂課結束前回顧總結的時候提出來。這種敘述,基本是教學內容的再現,學生往往通過記憶和背誦就可以達到要求,在思維方面的要求不高,更不易激勵發散思維。不過用得恰當時也可激發學生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物理演示實驗,問:“你有什么發現?”
三、 說理性問題
這類問題的典型形式是“為什么?”要求學生理解道理,說出“所以然”。如問學生:“洛倫茲力為什么不做功?”“為什么研究地球自轉時不能看作質點,研究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它又可以看成質點?”這些問題對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通過這類問題,學生可進一步理解物質、運動、相互作用、能量等物理觀念。也可領會理想模型、科學推理、質疑創新等物理科學思維。說理性問題對學生的思維要求比較高,學生必須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才能圓滿的回答問題。但是,在多數情況下,這種提問所激發的是集中思維,對發散思維的激勵作用不大。說理性問題要善用,很多時候教師用現象+為什么構成一個簡單的問題,這樣對學生的思維是得不到好的訓練的。
四、 發散性問題
這類問題的典型形式是“對這個問題的解決,你還想到了哪些可能性?”“除此之外,你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老師提出這類問題所要求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答案,而是要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是創造性的想法。如,當教師提問學生:“要測一個準確彈簧秤內彈簧的勁度系數,請說出至少需要的器材?并闡述實驗操作步驟。”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中的實驗探究素養,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發散性問題。
這類問題所激發的正是發散思維。在這種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必然會開展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維活動,以獲得各式各樣的答案。因此,這種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具有更直接、更現實的意義。針對發散性問題,教師往往可以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從而讓學生領會物理核心素養的“實驗探究”中的問題、證據、解釋、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同時加深對核心素養的“科學態度與責任”中科學本質的理解。
除此,教師在設計提問的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關鍵點:
(一) 語言簡潔,問題明確
提問時,應注意避免冗長,因為這不同于板書,可以長時間展現給學生,口頭提問只是靠學生的記憶進行思考,所以不要加一些言不及義的廢話、不著邊際的空話和不必要的重復進去。同時,物理是一門非常嚴密的學科,提問時還要注重科學性。對于一些重要的條件,說的時候也可用重音加以突出。但注意不要變成“暗示性問題”。另外,問題要明確,讓學生清楚你問的是什么,不要問得太空泛,問題不要太大。
(二) 注重所提問題的價值
課堂時間是很寶貴的,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含金量。現在提倡探究性學習,很多教師就會通過提問題來誘發學生一步一步得出結論。但很多時候由于盲目追求探究性學習,常常會變成是為了提問而提問,聽起來課堂上仿佛充斥了大量問題,但很多都是類似判別式問題或指向不明確的問題。這樣不僅無法激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反而會使學生感到反感。
(三) 切勿以問代罰
課堂上,常會碰到學生上課不認真或者打瞌睡的現象。有的教師就喜歡故意叫這樣的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本意是提醒他,但大多時候都會適得其反。有學生沒有跟上自然應該提醒,但是這樣讓他起來回答問題,學生肯定答不正確,打
瞌睡的甚至會不知道你在問什么,這樣籠罩在同學異樣的眼光里,甚至會由于胡亂說了一個荒謬的答案而遭到全班同學長期的嘲笑。多數情況下這些學生都會惱羞成怒,更加反感、排斥學習。這樣造成的后果,遠比漏聽一會兒課嚴重得多。
(四) 富有啟發性,制造活躍氛圍
教學過程不光是教師與學生知識的交流,還有情感的交流,通過語言可以把你的情感傳達給學生。提問時語言應當耐人尋味,發人深思,達到富有啟發性的藝術效果。課堂上,不怕學生說不對,就怕學生不說。為了激發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創新精神,教師應多用鼓勵的語言去啟發學生,如:“這類型的題我還沒有講,看誰會做?”“誰敢試一下?”“誰能試一試,第一個告訴我?”“我相信你們能自己想出來。”“看誰想出的解法最多。”等等。這樣的語言刺激下,很多學生就會躍躍欲試,課堂一下就活躍了起來。
(五) 連環問,為思考搭臺階
物理核心素養包含物理觀念和科學思維,但這些直接灌輸給學生會讓他們難以領會。這時就需要為學生的理解層層鋪墊,所設置的問題必須是步步遞進的關系。此時也就是多種類型的提問配合使用的時候。首發問題常以判別性開始,以發散性結束,將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將問題引導逐步加深。如:教師問:“一則新聞說,某國發射了一顆周期為80分鐘的衛星,你覺得這新聞是真實的嗎?”學生作答后追問:“為什么?”,接著又問:“衛星周期應該滿足什么范圍?”最后還可以發問:“你覺得解決衛星問題的核心方程有哪些?”
(六) 巧用暗示性問題出奇效
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兩面性。暗示性問題如果隨意用,無法促成學生思考。可是,暗示性問題與易錯知識點相遇時,若老師故意暗示,誘發學生出錯,給學生留下爭辯的余地,再由學生經過思考提出問題,開展辯論,最后教師再出來一一指出正確結果。這樣的反轉反而可以加深學生印象。
如:在恒定電流的學習中,先來一個敘述性問題:“目前大家學過的矢量有哪些?”學生立即可以回答:“力、位移等。”“它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學生答:“有方向。”“電流在電路中的方向是怎樣的?”學生答:“從電源正極出來流到負極。”“所以電流是?”學生理所當然的回答:“矢量。”這樣問題誘發性使學生出錯后,再與他們分析為什么電流是標量。利用這樣的形式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并解決問題,可以使學生對易混易錯點理解透徹,記憶深刻。
總之,問題就是辦法,教師授課離不開提問環節,提問能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并朝目標奔跑。教師提問不光要注意把握好時機,方式也要靈活多變。只有不斷總結、融會貫通,才可以將提問這一藝術發展到極致。當教師用精挑細選的問題引導學生,使得他們愿說、敢說、能說、會說之后,將大大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帶給學生更多的收獲。
參考文獻:
[1]王敏勤.王敏勤與和諧教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
[2]董英華.培養學生探索能力的幾種方法.物理教學探討,1992.4.
作者簡介:
彭小瑜,重慶市實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