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通過語文課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機會,尊重學生的見解,重視學生的經驗,鼓勵學生創新,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實踐。因此,教學時教師注意優化學習過程,努力為學生創設自由的學習空間。
關鍵詞:語文教學;探究學習;例談
筆者以《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教學為例,通過引導學生在充分的閱讀中,領悟西沙群島的美麗風光,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指導學生掌握一些積累語言的方法,鼓勵學生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
一、 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閱讀要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全局,這是閱讀的基本原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讓學生明白缺乏整體意識,其結果只會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實踐證明,無論是從初讀感知還是局部感知,或者是對文章內容的把握以及主旨的分析,教師都得從整體上引領學生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最終達到閱讀教學的預期目標。
例如,在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我首先采用直接導入的方法,在學生齊讀課題之后,讓學生說說看了課題之后,你還想知道什么,然后圍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島的富饒?”這一問題組織學生自由讀課文。我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有利于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更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自主的學習意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相機板書:海灘、海島、海水、海底。這樣在師生的共同配合下學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為下一步讀中感悟做了一個鋪墊。
二、 讀中感悟,消化理解
語文教學就是抓住語言,在讀中領悟字詞句,在讀中感悟文本情境,在讀中積累運用語言,在讀中理解和掌握課文。總而言之,把邊讀、邊看、邊思索、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在感知、感悟闡發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升。讓學生在朗讀和感悟中真正讀懂語文味,那才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關鍵的問題。
西沙群島景色優美,文中不乏描寫優美自然風光的詞句。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閱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感悟。課堂匯報中教師作適當點撥、引導,同時在適當的時機出示課件加以演示,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學生找西沙群島海底的魚在珊瑚中穿來穿去,美極了,用四個“有的……”組成一個排比句,寫出海底魚多,然后讓學生看課件演示,說說你還看到什么;魚呢?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又如:海參在海底懶洋洋地蠕動,那海參是怎么樣蠕動的呢?激發學生邊看課件演示,邊理解“蠕動”的意思,然后讓學生說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看見的哪些動物也是這樣爬行的?設計這一教學環節的主要目的: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與理解。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句段去朗讀,這是為下一步學生真正擁有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奠定基礎。因為選擇的過程就是一個思維辨析的過程,是原有審美能力和當前感悟程度的呈現過程,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 研讀課文,質疑思考
質疑的深度與讀者的能力和對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關。研讀課文時,隨著學生對課文內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他們往往會對文章的結構層次、寫作風格、精妙語句等進行深層的質疑,此時收獲的主要是以理性為核心的思維和能力。對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篩選,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應讓其自行解決。而教師應把課文中的重點問題及學生個人自學感到困難的問題提出來,組織學生討論。
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建構認識;引發學生產生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與情感體驗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師生互動;鼓勵學生想和思考。為此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學到這時,同學們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是真的嗎?”和“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鳥的天下是什么意思?”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結合對相關語句的理解回答;對于像“西沙群島的水為什么從海面上看色彩就不相同了?”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動筆畫一畫海水,幫助學生理解,使學生明白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時,畫圖分析也是理解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對于像“西沙群島都有哪些島嶼”這一類的問題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看地圖,或讓學生課后查找資料去解決。
教學中,設計這一環節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通過自主探究主動解決問題,形成樂思好問的習慣,同時教給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 深化理解,合作交流
簡單的死記硬背無助于問題的根本解決,教學時通過適時的啟發,引導他們將閱讀與思考有機結合起來,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貫穿在閱讀課本的全過程之中。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自主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了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實現了師生的雙邊互動作用,使學生間觀點碰撞更加頻繁,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如教學時可以進行這樣設計:西沙群島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可以畫下來,也可以寫下來,可以找你最喜歡的人告訴他你的感受。我設計這一環節主要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在選擇己喜歡交流方式的基礎上感悟西沙群島的富饒和美麗,實現本課的德育目標,同時還培養學生注意語言積累、達到學以致用的訓練目的,完成了本單元訓練的任務。
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教與學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教師不是搬運工,不是把知識硬搬來強加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自主學習,給他們創設自由學習的空間。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換言之,教師的教學方法實際是對學生學法的滲透和指導。
參考文獻:
[1]薛燦春.優化學習過程,調控學習分化[J].青春歲月,2015,(8):416.
[2]馬偉紅.優化學習過程培養自學能力[J].成功(教育版),2011,(3):55.
[3]閆建峰.優化課堂教學優化學習過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3):11.
[4]沈蘇娟.優化學習過程細品語文之味[J].作文成功之路(小學版),2013,(1):7.
作者簡介:
劉龍武,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劉坂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