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直觀表現,不同民族的人在利用各自的語言進行交流的過程其實是文化傳遞的過程。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組織初中英語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應該從其語言的角度入手來進行知識教學。語言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換言之,教師利用語言進行知識教學的時候要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將文化滲透到基礎知識教學之中,以此豐富英語的教學內容,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英語;跨文化意識;語言知識;語言技能
一、 引言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的一切學習都是為考試服務的,學生為了能成功應付考試,一般對教師所灌輸的內容進行死記硬背,認為只要記牢這些內容就算學會英語了。其實不然,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英語學習我們會發現,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所學的知識來進行跨文化交際,交際是實現語言功能的最佳途徑。這就要求廣大的英語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要重視文化因素,以文化為導向來展開教學活動。除此之外,文化內容是紛繁復雜的,教師不可能專門開展一堂課來進行文化教學,既然文化與基礎知識是息息相關的,教師不妨將文化滲透到日常的知識教學之中,用文化來豐富知識教學,在理論知識中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二、 詞匯教學與英語跨文化教學
語言是一個民族用自己獨特的詞匯表情達意的特定體系,從一定意義上講,詞匯是構成交際的主要因素。交際不僅是一種語言活動,更是一種文化現象,不同民族的人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正是文化的生動體現。在當前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少學生能將教材中的詞匯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在應用的時候卻不盡如人意,學生無法將所記憶的孤立的詞匯連成通順的語言,中國式英語屢見不鮮。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生無法獲知詞匯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對詞匯的含義只是一知半解,在運用的時候當然是問題重重。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將教學的注意力從傳統的基礎知識灌輸中轉移到語言交際中,從詞匯入手,不僅將教材中的詞匯含義講述給學生,還要深挖其中的文化底蘊,利用詞匯的文化意義來激發學生的詞匯學習興趣,并引導利用所學的詞匯來進行跨文化交際。我在組織教學的時候,一般會利用文化背景導入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英語詞匯。比如,在講到Christmas這一詞匯的時候,我會創設問題情境,會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一幅圣誕節的圖片,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西方國家十二月有哪些節日?(圣誕節。)平安夜是什么時候?(12月24日。)圣誕節是哪一天?(12月25日。)在平安夜誰會給小朋友送禮物?(圣誕老人。)小朋友會用什么來盛圣誕老人的禮物?(襪子。)圣誕節的時候他們會用什么來裝飾自己的房子?(圣誕樹。)……以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可以在解決問題中了解圣誕節的有關內容,這就使得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學習到了詞匯,有利于學生在日常交際中對其進行運用。
三、 語法教學與英語跨文化教學
由于漢語和英語隸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這就使得他們的語法特點存在較大的差異。語法差異除了語系不同之外,還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語法一直是英語教師最為頭疼的難題,錯綜復雜的語法對基礎知識薄弱的初中生來說是一大難點,即便有些學生能識記某些語法內容,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常常是錯誤百出,這就對教師在語法教學中滲透文化因素提出要求。我在組織定語從句這一語法教學的時候,會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跨文化學習情境。以Halloween為例,我會想讓學生自主搜集Halloween的相關文化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填空:Halloween is a holiday. It started in over 2000 years ago.學生可以根據所調查的內容補足句子:ancient Britain。然后我會引導學生利用漢語中常用的連詞將這兩句話連成一個句子。學生說可以將started in ancient Britain over 2000 years ago作為定于來修飾Halloween。但是一個句子里不能連續出現兩個謂語,此時需要將一個謂語變為非謂語,此時我會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向他們介紹關系代詞which, that,并提出問題,要將關系代詞放在哪里才能構建一個完整的句子結構:Halloween is a holiday which/that started in ancient Britain over 2000 years ago.如此學生可以在文化基礎之上,理解英語語法結構,加深對定語從句的理解。
四、 總結
總之,在開展初中英語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緊抓英語的特點,將文化滲透到日常教學之中,使學生能在日常英語教學中獲得文化的熏陶,如此不僅可以降低英語學習的難度,還可以為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運用這些文化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 郭晏君.淺談初中階段的跨文化英語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2013.
[2] 孫鴻燕.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D].武漢科技大學,2015.
作者簡介:施素紅,福建省廈門市洪塘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