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萌??
摘要: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特別是人的資源因素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因素。”蘇教版語文教材編繪大量情境性的插圖和美不勝收的背景圖,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陶冶情趣起到重要的作用。語文教材中的插圖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是助讀系統的一部分,起輔助語文教學作用。教材中的插圖需要師生雙方充分重視并利用,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運用插圖以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掌握。筆者將探討如何利用插圖引領小學低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
關鍵詞:插圖;語文知識;自主探索
把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應用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結合每課不同情況調整,以起到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運用得當,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握文章中心,加深理解層次和認識深度具有重要作用。
一、 激趣導入
插圖導入給學生以最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課前迅速進入教學情境中。以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課《秋游》為例。教學《秋游》前,教師讓學生先觀察本課插圖,說一說在兩頁插圖中看到什么。低年級學生的回答往往不夠具體,每個學生只能說出圖片上的一部分景物,還有一部分景物被學生無意中忽略了。這些忽略掉的地方,教師需要給學生指出,讓學生再次觀察,感受景物之美。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完整地總結。這樣,學生再次通過觀察課文插圖,能初步認識到課文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陶醉于秋天美好景色中,引起課文閱讀的興趣。
二、 圖文對比
《秋游》插圖中很多地方都能和文中語句一一對應,但有一處容易被忽略:幾位學生圍繞著一位老師有說有笑,老師手指著前方的高粱和稻子說話。他們在說什么呢,為什么老師旁邊的兩位小朋友在歡呼?這個地方課文中并沒有描寫到,教師可以當做問題提出來,啟發學生去思考。本班部分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認為,插圖中的教師可能在指導學生認識高粱和稻子等農作物并講解相關的知識。
這些地方課文中都沒有體現出來,文中僅僅用幾句簡略的話帶過大家秋游的經過,沒有語言描寫是本文的一大特點。課堂上如果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將秋游過程補充完整,加進豐富的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并寫在作文本上,一定會提高課堂的生動性和有趣性。學生在觀察和思考過程中拓展思維,提高了想象力。
以下是本課課堂教學案例:
1. 過渡:同學們,秋天的天空是那么的美麗,秋天的田野是如此的迷人,在這么美麗的季節里,我們來到郊外游玩(板:游玩),玩了些什么呢?
2. 出示課文插圖:仔細觀察這幅圖,看看同學們都玩了些什么?
3. 指名說。
4. 課文是怎么寫同學們玩的呢?[出示:第四段第一句]請同學們讀讀這句話,把你最喜歡的玩法多讀幾遍,待會兒把你的感受說給大家聽。
5. 學生交流:
(1) 平時你在野外草地上打過滾、逮過螞蚱嗎?心里有什么感覺?
(2) “亮開了嗓子”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你向著藍天亮開了嗓子,你會喊什么? 是呀!要把心中的開心喊出來啊!
(3) 這句話中用了三個“有的”,讀時聲音要逐步提高,語速也要逐次加快,這樣才能充分表達出玩耍時興奮、愉快的心情。請大家試試看,看誰能讀出高興、開心的心情。(自由練讀,齊讀)
6. 如果我們在草地上還會玩什么呢?還會說什么呢?展開想象,說一說,寫下來。
7. 秋天的天空一望無邊,一碧如洗,秋天的田野五彩斑斕,一派豐收的景象,小朋友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耍,盡情歡笑,大家(引讀):奔跑追逐,笑著喊著,多開心哪!
三、 突破重難點
對于課文中的教學重難點,可以利用課文插圖輔助教學,加以突破。以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13課《學棋》為例。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要讓學生懂得:讀書學習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小學低段學生由于理解能力不強,只靠讀故事不一定能直接概括出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本課插圖,用對比的方法講述圖片告訴我們什么。第一幅圖片,一個學生認真聽課,手托著下巴,在動腦筋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另外一個學生眼睛看著天,想著用箭射天鵝,完全沒有在聽課。通過圖片學生直觀感受到兩名學生學棋的態度差別,啟發學生明白讀書學習應該怎樣去做,從而概括出本課要我們懂得的道理。
四、 解決失誤
低段學生由于接觸語文時間不久,閱讀量有限,對大部分詞語的理解上存在困難,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寫詞語時經常誤寫成錯別字。以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課《識字2》為例。第一行詞語為“碧水 秀峰 倒影”,三個詞語意思淺顯,如果教師誤以為學生能夠理解,不加以詳細解釋,同時學生只注重背誦,忽視對詞語含義的思考和理解,出現的失誤有:將秀峰寫成“秀風”這樣的音近字,將“倒影”誤寫成“到影”和“倒映”這樣的形近字或者是音近字。部分學生這樣的失誤一旦發生,短期內很難及時糾正,原因在于學生對字詞的意思理解上出現問題,而非簡單用“粗心”來一概而論。
運用本課插圖,化抽象的詞語為生動形象的圖片,鞏固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本課兩頁都是風景優美的桂林山水圖,內容豐富。教師讓學生先觀察插圖,找出第一行詞語“碧水 秀峰 倒影”所指代的地方。學生很容易找出“秀峰”指的是圖中的幾座高山,沒有人會在圖中找“風”。教師將 “峰”的意思加以詳細解釋,同時讓學生對“峰”組詞,鞏固理解。之后
將“峰”和“風”兩字進行對比,讓學生說一說兩個字意思區別在哪里。再讓學生找出插圖中秀峰在碧水中的倒影,教師啟發學生:這些山和它們的倒影區別在哪里?學生由此認識位置上的區別以及“倒”的含義,再將“到”和“倒”含義進行對比,加深理解。認識“影”時,聯系生活實際,由學生說一說平時見到的影子是什么樣子的。文中的“倒影”指的是事物,“倒映”指的是動作,名詞和動詞有著本質區別。學生將詞語含義充分理解,寫錯別字現象明顯減少。endprint
五、 總結全文情感教育
引導學生用插圖對課文內容進行總結,回顧課文,加深印象,復述課文內容同時強化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最后利用插圖布置作業,讓學生課后查找相關資料。
高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一文中指出:“研究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的重要性,不僅是小學語文課文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小學語文教育有效性的需要。新課程改革之后,語文課堂必須具有高效性的特征,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中能不能有效的得到發展是衡量教學的有效標準,也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而情感教學教育正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內容。”作者同時指出:“閱讀教學是最有利的情感教學教育的滲透方式,通過閱讀,可以讓學生了解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和價值觀,也是最容易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
以教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9課《母親的恩情》為例。本課有三幅插圖,分別是“孟母補衣圖”、“孟母送行圖”和“孟郊思母圖”,學生充分利用三幅插圖將故事完整地復述出來,然后說一說從故事中懂得哪些道理,升化主題。讓學生想象一下三個問題,當見到母親補衣服時,孟郊會想什么?母親送行時,母子對話很少,心理活動很多,會有哪些沒有說出口的內容?可以進行角色扮演。離別家鄉時,孟郊看到一路美麗的風景,除了課文上的心理活動外,他還會想到什么?學生既要看出畫面上內容,又要想象出畫面以外的內容,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每位學生想象到的事物不一樣,教師讓學生各抒己見,肯定每位學生想法都有自己的特點。
最后布置作業,讓學生課后查找孟郊的生平。學生由查找得知,唐天寶十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家中清貧,生性孤僻。青年時代隱居于河南嵩山。兩試進士不第,貞元十二年,孟郊四十六歲,奉母命第三次來應試,才得進士登第,隨即東歸,告慰母親。曾任溧陽縣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再閱讀兩首詩:
《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游終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由考上功名的得意,再到視功名為浮云的淡泊,回憶這一切,最難以忘懷的卻是起點處母親的恩情。此時回到課文的插圖,再一次提出這三個問題,讓學生重新感受母與子的心理活動,理解孟郊為何當時眼睛濕潤,為何將母親的恩情永遠銘記在心,卻事隔多年才寫成這首小詩。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情境性的插圖對學生學習語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同時,潛移默化中又對學生進行著一種情感的熏陶。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把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應用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既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又能發揮教師創造性和能動性,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作者簡介:孫萌,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泗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