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主題學習”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也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教育理念。這種教學模式以追求新課改理念下課堂的高效為目標,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為途徑,以課內海量的閱讀為特征。
關鍵詞:初中;語文主題學習;研究
一、 對語文主題學習的解讀
從字面分析可知,語文主題學習,首先是針對語文這個學科的,是依據了語文學科的特征而創設的;其次,這種教學模式圍繞一個中心的主題展開,在主題的界定下,整個學習活動形散而意不散;第三,強調的是學習而不是教,雖然這是由教師組織并發起的教學活動,但活動的主體是學生的學習。
語文主題學習,通過特定的主題,將一些散落的知識、閱讀材料集中整合起來,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將這些材料按照主題串聯起來生成知識體系,從而實現知識的個別到一般、個性到共性的內化。
這種教學模式由于強調學生的自主和探究,從而對學生素質的綜合發展、能力的綜合訓練有著極強的價值意義和突出的作用。而且,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寬松、開放的條件,其學習的自覺性和興趣度得到有效激發。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語文主題學習具有動態性、生成性、結構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因而,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語文教學的活力,提高教學的效率。這種教學模式使語文課堂教與學都變得輕松和簡單,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和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 語文主題學習的教學實踐
通常來說,語文主題學習需要經過三個階段形成一個完整的過程。即,擬定主題、組織材料、展開閱讀。
(一) 主題的選擇與擬定
選擇和擬定主題的途徑通常是依據教材的編排來擬定、經過對閱讀材料的分析來擬定和由教師依據教學需要而設計。
依據教材的編排來擬定語文主題學習的主題,是最直接,也是最便利的途徑。以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為例,教材的每個單元其實就是某一主題。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在這個單元的首頁上,已經對單元的學習內容、主題和閱讀目標進行了清晰的界定,教師即可按單元的編排擬定主題,即“戰爭”。
經過對閱讀材料的分析來擬定。教師對某個閱讀材料進行分析并提煉出一個主題。如,閱讀曹操的《觀滄海》時,教師聯想到曹操的經歷和身份,擬定了一個“政治人物詩歌”的主題。組織學生按照這個主題閱讀曹操、毛澤東、劉邦、聞一多等政治人物的詩歌。
由教師依據教學需要而設計。有時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來擬定主題。如,在國慶節期間開展“愛國”主題的閱讀學習、在三月份組織“綠化”或“雷鋒精神”主題的閱讀學習,等等。
(二) 閱讀材料組織
為學生提供(或幫助學生選擇)系統的、大量的閱讀材料是學習活動有效開展的關鍵。
教材一般是按一定主題而進行編撰的,因而,依據教材來選擇閱讀材料是最方便快捷的。如,“口語表達”這一主題,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幾篇文章,《紀念伏爾泰一百周年的演說》《致女兒的信》等四篇文章都是精彩的口語類閱讀材料。
當然,教材中的閱讀材料不能滿足“大量”閱讀的需要,因而,還需要從其他途徑組織閱讀材料。如,通過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來選擇閱讀材料,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集體智慧;再如,通過網絡搜集閱讀材料,以突破時空的局限;還如,讓學生到社會中、家庭中去訪問、調查,從而獲取資料。
在組織閱讀材料時,教師應注意把握兩個原則。一是選擇的材料要緊緊圍繞主題,保證“主題學習”結構化的需要;二是閱讀材料要能夠服務于學生語文素養,一些文學水平低、內容低俗的材料不能成為學生的閱讀對象。
(三) 主題學習的方法與形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內實現大量閱讀,并以自主、互助的形態開展學習活動。
(1) 可不講授的就不講。如,不講學生已經在前期學習中掌握的知識;不講學生通過閱讀能獨立搞清楚的知識;不講學生由于認知水平和社會經驗的不足搞不懂的知識。當然,教師的引導作用非常關鍵。如,對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教師應進行及時點撥和指導。
(2) 對于閱讀材料,教師不必每篇都講到。包括教材上的文章,教師選一兩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給學生們講解,剩下的時間,應盡快交給學生。
(3) 引導學生“精讀”和“泛讀”結合。教師要針對閱讀材料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對一些經典的、有趣味的、有較高價值的要精讀,而對一些參考性的、輔助性的、拓展性的閱讀材料,則建議學生泛讀、快讀,以保證閱讀量。
(4) 主題學習,并不是學生“沉默”的閱讀,而是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的形式下,有學生的獨立閱讀探究,也有學生或師生間討論、合作探究。此外,教師應圍繞主題及閱讀材料,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寫作訓練及綜合性素質培養等活動,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及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三、 語文主題學習的反思
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論及教學實踐研究,我認為,一些在理論上和實踐操作上的問題是值得教師認真反思并設法解決的。
一是,教師對語文主題學習的理論研究不到位,操作就會出現偏差。教師要特別注意對“主題”“語文學科”“學生的學”這幾個關鍵理念的把握。
二是,教師應嚴格區分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語文主題學習的閱讀,強調的是課內的閱讀。課外閱讀至少會出現三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可能會偏離“主題”;沒有有效監督;缺乏教師有效指導和學生間的互動交流。
三是,“語文主題學習”不是一次活動。語文主題學習的效果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后才能得到體現,因而,間斷性、活動性、表演性的語文主題學習是沒有效果的。
總之,初中語文主題學習,是一種契合于新課程理念的、有效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對學生發展語文素養、提升綜合素質、培養自主意識及能力等都是有益的。但,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正確把握這種教學模式的操作要點,意識到主題學習“厚積薄發”的教育特征,有規劃、有耐心地開展,從而保證學習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羅富昌.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搞好主題學習[J].青年與社會:上,2015(3):153-153.
作者簡介:常軍旗,陜西省米脂縣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