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策??
摘要:對于大多數高中生來講,物理這門學科的難度是較大的。當然,這其中有物理學科本身比較難的原因,特別是物理建模方面,對其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鑒于此,本文對高中學生物理建模能力培養進行了相關研究。
關鍵詞:高中學生;物理建模;能力培養
一、 物理模型的作用意義分析
眾所周知,物理模型的構建可以有效推動正確理論的形成。另外,物理模型還可以滲透到其他多個學科中去。物理建模的主要作用、意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物理模型可以對研究對象進行理想化處理
我們知道,客觀事物的表象是比較復雜的,其中關聯的問題也比較多,如果不進行處理,那么問題比較難以解決。舉例而言,比如水滴從高處落下,如沒有建立模型,研究起來是比較困難的。這是因為對水滴下落的影響因素非常多。其中的因素有重力和空氣阻力、風速、地球自轉等等。如果對這些過程都加以考慮,那么其過程就變得太復雜了。然而,當我們把水滴下落的過程進行簡化,假設重力是不變的,水滴的下落過程可以看做是一種簡單的自由落體運動,這種運動是比較理想化的。由此可知,在物理模型的建立之后,物理過程更加簡單,研究運動的本質更加便捷。
2. 物理模型是學習物理概念、解釋物理現象的基礎
在物理模型構建之后,我們就能夠很好地解釋一些較為復雜的運動現象了。如此,我們學習物理概念的效率也更高了。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知道,物體某種運動很復雜。如果該物體的運動可以簡化為勻變速直線運動這種模型,那么我們就根據速度變化量跟時間變化量比值不變,可得到加速度。另外,根據質點的模型,可將其進行理想化。通過這個過程,牛頓運動定律和動量定理等等規律研究更加透徹。因此,換句話說,在物理模型更加完善之后,物理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3. 物理模型可以幫助人們指出研究方向,做出科學預見
眾所周知,物理模型是在客觀現實世界基礎之上進行抽象后構建的。對物理模型的研究,可以實現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在建模之后,充分對客觀世界進行解釋,這樣能夠使未來的研究更加深刻。在科學史中,這種例子非常多。比如,電磁波的存在是麥克斯韋理論預言的,后來有人對此進行了驗證,這個人就是赫茲。
二、 培養學生物理建模能力的一些常選途徑
在培養建模能力的時候,由于物理模型的類型存在差異,那么可以使用不同的途徑來解決。常見途徑有下面幾種。第一,假設與驗證。通過該途徑,假設物理模型來實現對物理現象的解釋。這種情況往往是針對一些物理現象真相不是很明顯的情況。在實際情況中,我們要想學好建模,也往往是這種方法使用得比較多的。在培養建模能力的過程中,需要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從而實現對物理問題快速建模,并很好地處理實際問題的目的。第二,抽象與概括。眾所周知,自然界的所有物體,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事物之間會相互影響。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如果對所有因素都進行考慮,那么難度就很大。此時,我們要進行選擇性的研究。這就對研究人員的思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應當學會抽象和概括。對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時,做到去粗取精,對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在高中物理必修課中,質點就是這樣一個概念,通過建立理想化模型來處理問題。第三,類比與等效。當我們對一種物理模型熟悉和了解之后,當我們遇到相似的問題,我們應該怎么處理呢?此時就用到了類比的思想,我們可以根據之前熟悉的物理模型來處理新問題。如果新問題跟之前的模型是一種類型的問題,那么就借助知識遷移來處理新模型解決問題。舉例而言,在學習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圓周運動時,我們可以把之前章節中學到的豎直平面內圓周運動類比。通過電場力等效重力處理之后,建立物理模型,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我們發現這兩種模型其實是同一種模型。
三、 學生物理建模能力培養的實施策略
1. 培養物理建模能力策略
誠然,在高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很多模型我們難以通過實驗的方式演示出來。在對原子核式結構章節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先對物理學史進行了解,了解原子核式結構長久的發展過程。在高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想方設法地去分析各個物理模型,對建模的思維過程進行體會,從而促進我們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增強學習高中物理的信心,培養高中物理的學習興趣。
2. 通過習題訓練培養建模能力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我們中國的應試制度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改變的,高考也不失為是一種相對公平且比較好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少不了跟習題打交道。但是,我們不能搞題海戰術,這是因為很多題目其實是一類題目,我們要做到觸類旁通。很多題目的物理模型是一樣的,我們只有對物理模型充分了解之后,才能做到舉一反三,從而提高高中物理習題的解答效率。
四、 小結
在高中物理的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物理模型。比如自由落體模型,碰撞模型,斜面模型等等。對這些模型分析,我們要在高中物理學習和做題的過程中不斷地加深理解,這樣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可以借助之前學過的熟悉的模型來解決。
參考文獻:
[1]姜靜.淺談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0,(1).
[2]孫國枕.物理建模能力的培養[J].吉林教育綜合,2013年10月.
[3]羅兆華.物理模型思維方法的認識、理解和運用[J].物理教師,2009,(12).
[4]王超良.樹立模型意識,活化應變能力[J].物理教學,2000(4).
[5]劉虹.談審題與建立模型[J].物理教學探討,2000,(9).
[6]胡安良.物理模型的建立及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教學探討,2012(1):9-10.
[7]徐軍.巧用物理模型解題[J].物理教學探討,2007(5).28-29.
[8]趙鵬飛.高中物理教學中物理模型構建能力的培養[J].物理教學探討.2012(11):55-56.
[9]單文忠.建模教學與另類物理模型的構建[J].物理教學,2010(7):22-25.
[10]王全.母小勇.模型與建?!獓H物理教育新視點[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3):56-60.
作者簡介:
卞策,遼寧省沈陽市,沈陽市120中學。endprint